理论教育 投资安全:关注资产保障,而非超额利润

投资安全:关注资产保障,而非超额利润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请注意,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如何获得投资收益最大化,而是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投资更为安全。集中派关注的是收益,分散派关注的是安全。所以,分散的首要目的不是超额利润,而是资产的安全。前面的说法因为格外强调资产的安全,好像忽视对利润的追求,很多朋友可能是不喜欢的,而后一种说法更加圆滑、更加世故,在我的眼中更具市侩气,我是不喜欢的。

投资安全:关注资产保障,而非超额利润

讲到这里,我们对投资安全性的探讨,还只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进入实战操作,还有很多要点需要学习和研究。

分散是否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在相信它的人眼里,这样的常识已经可以上升到公理的地步了,公理还需要论证吗?但在反对者看来,又好像有很多反例可以举出。

在反对者眼中,最有说服力的,可能就是巴菲特老先生——老巴有一个著名的鸡蛋和篮子理论:找到一个篮子,把所有鸡蛋都放在这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个篮子。于是,一提分散,就经常有人以此为例,教训“分散论者”:人的精力是限的,与其费神劳力地找七个篮子同时看守七个篮子,不如找一个篮子,然后只看好这一个篮子。

有股神做靠山、精力理论似乎又符合常识,集中论者因此在市场中颇有市场。但很遗憾,腾腾爸在研究了巴氏“鸡蛋与菜篮子”理论的来龙去脉之后,却发现这恐怕是市场对巴氏理论最大的误解之一。

巴氏说这番话,是在伯克希尔某年的股东大会上,背景是强调股东以经营企业的理念来寻找和持有投资标的的重要性。巴氏认为,频繁地更换股东,尤其是握有一定话语权的大股东,会对企业的管理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只有股东和管理层在经营理念上达成一致,才能同仇敌忾地形成一种合力。因此,为了管理经营的稳定,巴菲特认为拥有一批长期稳定的股东是公司经营的最理想状态。所以,很明显,巴氏的这番理论,根本的出发点,是在谈企业经营,而未必就是单纯地指向股票投资。

听其言,观其行。虽然巴氏说:“我把全部的身家都投向了伯克希尔,因此,我的投资就是集中投资。”但是我们知道,伯克希尔作为一家投资公司,所选中的标的却不仅仅是可口可乐吉利刀片、喜诗糖果,或富国银行,而是包括上述四大著名标的在内的、据说总数也有几十个的一揽子标的。

如果按巴氏的理解,他那样的投资方式就算是集中投资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市场中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是集中投资。就以腾腾爸为例吧:我把我自己当成一家公司,我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投给了自己,然后我拿这些财产,又购买了一揽子的股票。这不正是巴氏的“集中投资”吗?

因为巴氏有经营企业的需要,难免屁股决定脑袋——但巴氏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只是对他的股东这样说的,而自己不是这样做的——这一点,腾腾爸还是非常理解的。只是对世人的机械教条式理解表示不屑。

相反,我们可以看看巴氏的老师格雷厄姆先生是怎样说与做的。《聪明投资者》这本书,读多了,你就能感觉到格老明线上讲的是安全边际,暗线上讲的却是分散投资。比如,对普通投资者,格老提供了一个“股债平衡”的投资建议,即在平衡市期间按各占50%的比例分别购入相应的股票和债券,当股票上涨导致收益率下降而低于债券时,把股票逐渐卖掉、将仓位向债券转移;当债券上涨导致收益率下降而低于股票时,把债券逐渐卖掉、将仓位向股票转移——这是一个多么明显的大类资产分散啊。

对于股票组合的研究,格老同样关注很多,在书中甚至对组合中股票的品类、数量、仓位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相关的论述,可以说在书中相关章节随处可见。

诚然,集中投资一家发展良好的优势企业,的确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投资界也不乏成功的先例。但是请注意,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如何获得投资收益最大化,而是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投资更为安全。争论集中好,还是分散好,两派使用的衡量标尺本身就不是统一的。集中派关注的是收益,分散派关注的是安全。

我的观点是:假若投资者承认自己只是一名普通投资者的身份定位,那么就应该把关注的焦点首先放在投资的安全性上来——在确保本金不失的情况下,再来谈收益。所以,分散的首要目的不是超额利润,而是资产的安全。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更吸引人的说法,叫“在确保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追求利润最大化”。前面的说法因为格外强调资产的安全,好像忽视对利润的追求,很多朋友可能是不喜欢的,而后一种说法更加圆滑、更加世故,在我的眼中更具市侩气,我是不喜欢的。

腾腾爸在这方面最深刻的体会是:当资产做到足够的分散时,我们几乎可以完全无视市场波动的喧嚷。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在做基金经理时,看到自己心仪的好股票,就不停地买买买,一度把资金分散在几百只股票上,最多时曾达到过1400只的规模。当有人问他怎么买了这么多股票时,他回答说:“没什么,我感觉这样挺好。”投资大师尚且需要通过分散投资来规避风险,更何况普通人乎?

分散可以从三个大的维度上把握和布局:

一是在不同的市场间进行分散。中国股市有中国股市的特点,美国股市有美国股市的特点,哪怕与A股已经有效贯通的港股市场,在现阶段也保持着自己一定的独特风貌。这些国家和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阶段、基础特点都有所不同,市场的发展阶段也不会完全同步,这就给我们市场间的分散操作提供了基础逻辑。

二是在不同的资产类别上进行分散。房产汽车、债券储蓄、黄金白银、股票期货……当今社会,金融爆炸,投资手段非常多。相比于今天,未来手段和渠道笃定更加多元化。我们可以借以在不同的资产类别间寻找不同的投资机会。

三是在同一组合中的不同标的间进行分散。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就是在同一股票组合的不同股票间分散。这一点,道理上不难理解,具体操作方面,我们可以在讨论如何构建组合的时候再深入一下。

这三个维度不是各自独立割裂的,投资者应结合形势具体分析,最完美的手法是交叉综合使用。

组合的精义是分散。集中持有一只大牛股,是投资者最浪漫的想法。比如二十年前持有万科,十年前持有茅台。拼尽全力握住一只大牛股,此生足矣。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几乎就是妄想。我可以打赌,上帝都不知道下一个百倍千倍股到底是谁。把身家性命寄托在一股之上,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实为不智之举。身边有太多因为投资过于集中而遭遇“黑天鹅”打击的例子。比如那个著名的“扇贝游走了、扇贝又游回来了”的例子,坑杀了多少机构?散户无论是从人力、物力,还是从消息、渠道,都无法与机构抗衡。机构都无法逃脱被坑杀的命运,何况散户?而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在A股市场还常常屡禁不绝。命悬一线的事情,我们还是少做吧。

有些股票,看似不是一家,其实就是一家。比如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在我看来,基本就是一家——都是银行嘛。有些股票,看似不是一家,其实还是一家。比如万科与宝钢。好像行业不同,其实都是“城镇化”同一主题。房地产不好,钢铁难免受到影响。还比如煤炭石油。看似不同,其实大家都是一根链条上的。你不行,我也不行。组合里若全是这样的股票,我只能说,真是非常失败。所以建立组合,一定要避免同质化。行业的选择要有跳跃性。周期股与成长股要合理混搭。构建组合跟吃饭一样,荤素搭配得宜最妙。

组合的建立也需要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用老百姓的话说,你箱子里的东西,得有压箱底的,得有好看的,得有好用的。我的组合,也不是完美的,但在成立之初,我在股票选择上,也是有一番计算的。比如,我买了很多银行股,甚至石化股,通过多年持有、操作,持仓成本已经极低,这些股票对我来说,就属于压箱底的股票。具体来说,它们是负责稳与守的。但我同时还重仓购买了雅戈尔这类牛市弹性股。具体来说,它就是负责进与攻的。事实证明,它果然未负我望,到目前为止,在资本利得方面,它贡献了我大部分的利润。

组合的妙处还在于它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这一点,与仓位管理类同。组合不是一成不变的。熊市建仓期,应该分散度大一些。牛市守仓期,应当适当集中。基本原则是把估值高的,慢慢向估值低的集中。正常的牛市,行情是轮动的。从高往低集中,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对组合需要多少板块、多少股票、各占什么仓位,历来也是众说纷纭。我的建议是,行业不要超过5个,个股不要超过10只。也就是我在网上常说的“三五个板块,六七只个股”。个股仓位不要超过25%——我再看好一只股票,单股的持仓位通常就是25%,最多不会超过40%。比如雅戈尔,从20%涨到40%我就收割一次,再涨到40%,我再收割一次。从不含糊。这样操作,不怕它涨,亦不怕它跌。牛来了,手中有股票。熊来了,手中还有现金。当然,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不同的。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一点。能力边界的大小,决定了我们组合种类的多少。这个因人而异。像上文提到的,彼得·林奇先生的股票组合中曾经数量过千。这跟他投资达人及专业机构的背景有关,但我还是建议,个人能力再大,精力也是有限的,说来说去我们毕竟不是彼得·林奇。分散而不过度分散,这是一个中肯的建议。

组合股票的选择应拣熟悉的标的进行。上学时,老师教我们如何写文章时常说:要写我们最熟悉的人和最熟悉的事儿。当时深感俗套,现在想来,真是精妙。写文章如此,选股亦如是。经常有朋友私信我询问对个股的看法。实言相告,我只懂一点我手中持有的这几只股票。而且,还未必是真懂。每当有人给我推荐股票时,我亦同样小心翼翼予以应对。

只买自己最熟悉的股票。这是一个大原则,动摇不得。

经常会有朋友谈道:“熊市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风控。风控就是风险控制。”这话是对的,也是错的。对的原因在于,熊市之中的确需要风控。错的理由是,在我眼里,风控问题无论牛熊,一样需要。不要忘了,投资的第一要义,是安全。但是对一般人而言,常常在行情好的时候,忘掉风控,只有在行情不好,亏损以至肉疼的时候,才会想起风控。提示风控是对的,但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再提示风控,是不是晚了点呢?牛市中,很多朋友笑我保守。彼时撰文,我常说的一句话是:腾腾爸胆小,怕死。比如2015年股灾前,我虽然乐观,但在制定交易策略时,同样小心翼翼,充满戒心。所以彼时的保守,构成了我风险意识的全部要素。

风控之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就是仓位管理。每个人的资本、收入、目标、能力、经历、承压,甚至个人性格都是不同的。具体到个人,仓位管理,风控手段,也不能完全相同。尤其仓位管理,这是一个非常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东西。这样一说,是不是仓位管理就无法总结和推广了呢?也不是。一些基本的规律,我们还是可以把握的。(www.daowen.com)

我们的仓位,必须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也就是说,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具体地说,就是上或下的可能。如果股市上升,必须保证我们有钱赚,而且赚得还得可观。如果股市下跌,必须保证我们承担得起亏损,亏损的大小必须在我们能承受的范围。这就是我常说的,用一种最舒服的姿态来迎接市场的挑战。

我们的承受能力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你有多少钱,你有多少收入渠道,你最近要干些什么事儿,这些东西你应该是最清楚的。举个例子,下个月结婚,你这个月拿钱来炒股,显然这是不合时宜的。

我们的仓位管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说得浅白点,就是要根据行情、人气的好坏来进行仓位管理。熊了好多年,人气涣散,人们已经谈股色变,这个时候,要大胆提高仓位,比如2014年年初的腾腾爸,账户上现金只保留了5块钱!比如牛了好长时间,而且人声越来越鼎沸了,市场估值也越来越高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尽快降低仓位。

仓位管理最困难的因素是我们总是试图赚尽市场所有的钱。行情高涨时不舍得降低仓位,行情不好的时候不敢保持仓位。进而追涨杀跌,反复挨市场的耳光。

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就是老想着站高岗,恐怕自己吃了一分钱的亏。上涨的时候,想着赚点赚点再赚点;下跌的时候,想着不亏不亏千万别亏。而事实是,顶部和底部,都是无法预测的。你既然无法预测到顶,也必然无法预测到底。正因为如此,我才反复强调,经过大涨或大跌后,轻易的满仓和轻易的空仓,都是一种不及格的心理态度。牛市中不舍得卖,与熊市中不敢于买,实质上都是想赚尽市场所有的钱,都是贪婪这同一种情绪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就像《西游记》中少女、老婆婆和老翁的真身都是白骨精。聪明的投资者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分散与仓位管理的方法,克服掉这种毫无远见卓识的贪婪情绪,这可能是迈向逆向投资的第一步,也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

对于仓位管理,当然也有一些具体的指标。在下一节中,我会重点谈谈三套解决方案的问题。这里暂且略过。

我翻了翻书本,也看了看雪球,谈仓位、组合的很多,但谈操作计划的,几乎没有。可能大家认为,计划是多变的,不是有一句话吗,叫计划不如变化快。既然如此,计划还有什么意义?很遗憾,这真是一个误导。操作计划的重要性,绝对不容忽视。

操作计划是一个综合性的事物。它既是仓位和组合的综合,又是远期和近期、长期和短期的综合,还是事前判断和事中应对的综合,更是宏图与步骤、思想与行动、说白了是道与技的结合。因此,操作计划的制订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整体股市操作水平。

计划不是预测。事实一再证明,市场是不可预测的,但可以站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这种分析和判断不是臆测,而是有着投资者科学的投资交易体系做支撑,包含着科学性。计划就是在这种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对未来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权衡后进行的资产配置方案。格外强调一点:好的操作计划一定是尽量考虑到各种因素,尤其是可能超预料的、坏的那一方面因素。

操作计划是一个整体操作策略与思路的具体化。以我自己为例,我有多少资产,需要干什么(或者认为有哪些事情是应该干的),怎样分配,都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2015年7月初,我曾在雪球上发帖为自己的投资做整体规划:

“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对我目前的家庭资产做出如下一番变动与分配:

1.从股市中抽出一部分利润,购买地方政府公开发行的地方债:年收益率10%,三年期。

2.从股市中再抽出一部分利润,购买一点黄金、白银(包括购买部分中行的纸白银、纸黄金):我感觉现在贵金属价格较低,已经进入了价投区域,尤其是白银,价格畸低,故而愿意拿出一点资本,做长期投资用。心底设定的投资期限5年以上,5年之内卖出的唯一理由,短期暴涨2倍以上。没有暴涨,就没有买卖。最长投资时限愿意放长至20年以上。用老话讲:愿意把这部分当成压箱底的钱。

3.再从股市抽出部分利润,作为生养二胎的备用之资:包括孕期保养、医疗,产后保养、看护、教育、家政等一切开销费用,目前物价水平下,可够五年支配。

4.继续加强股票账户仓位控制,保留账户内资产,60%—70%的股票,30%—40%的现金,始终保持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

这张帖子是7月初发表的,但在5月份已经开始执行了。比如我的“拔鲜花种毒草”行动开始于6月初,只是后来的股灾加快了我的执行步伐而已。回过头来,大家再看一看这个思路,基本上涵盖了工作、生活与投资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我此后数年都需要坚守的总体投资思路。这是一份关于分散投资的计划,现在看来,堪称经典。因为后来发生的事实一再证明,它是指导我成功逃避掉股灾的总体纲要。非我自夸,相关操作,全程直播于雪球。后来虽然根据形势变化,亦对该计划部分条款有所更改,但总体纲要被完整地执行了。这是我投资成功的基础。

操作计划是一个系统的有层次的体系。

每个投资者都应有一个整体的操作计划,但每个操作计划下面,应当还有细分。比如整体的与局部的、短期的与长期的。可以不是很精准,但至少得有一个大概的轮廓。2015年股灾中,在大盘二次探底至3500点左右时,我马上制订出了下一步的操作计划——虽然我对市场行情长期看好,坚信调整虽然困难但终将过去,但是对可能的超预期困难,我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于是,我在当年7月28日这天,制定了严格的仓位控制计划,并以《我的仓位控制计划》为名发表于雪球主页——这张帖子的后半部,完全就是我对于未来困难情况下的完整而具体的操作计划。对于我的整体操作计划,这份计划处于从属的地位。但二者一脉相承,有分有合,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它们的存在,让我有了归属感,碰到再坏的情况,也不慌乱。所以完善的操作计划,能够很好地稳定交易者心理。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

操作计划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不同的时段,操作的重点应是有所不同的。这一点,想必不需要多说。以前行情好时,腾腾爸的操作策略可用“做多防空”四个字概括。行情不好时,腾腾爸的操作策略又改成了“做空求多”。但即便同一个策略,在不同的点位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做多防空”这个策略,2015年年中,在4000点前我重在做多,4000点后则重在防空。后来行情转势,大盘指数滑落,我即执行“做空求多”之策:4500点,重在做空,但3000点之后,却转变到求多上来。当时,我即提出一个口号:3000点之下,越跌越买。当然,越跌越买也不是指可以乱买。基于当时严重失衡的二元市场结构,我的建议是要勇于把子弹打向市场最低估处。2016年年初,港股跌破2万点,我又喊出“20000点之下不买港股,犹如当年2000点不买A股”。后来的股市走势也完全验证了我的观点。

好的操作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需要强调的是,变化的是计划,不变的是制订计划的原则和逻辑。这一点,常常让线性思维者百思不得其解。

操作计划也应是一个容错的体系。当初我的“做多防空”策略,让我即使看错大盘,也依然保证能成功避险。后来的“做空求多”策略,还能让我即便看错大盘,也依然确保不死——我的目标就是要在股市到达底部时,股权能比行情启动之初至少上升1倍。这样,行情一旦再度启动,我将再次享受到本利共滚的超额收益。相关机理,不难理解。

仓位的管理、组合的构建、计划的执行,都有赖于操作纪律的保证。但是很遗憾,大多数人既不会仓位的管理,更不会组合的构建,也不会制订自己的操作计划,好不容易跟人学了点,到了执行阶段,又往往犹豫不决,或随意更改,孟浪冒进。操作纪律就是数字中的0,缀上它,扩大10倍,乘上它,马上清零。

操作纪律的背后,是交易者心理。这是一门大学问。道格拉斯为此整整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交易心理分析》。我们以后也许还会抽时间探讨一下相关的话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良好而严格的操作纪律,也就是成熟的交易心理的养成,需要长期的自觉培养和锻炼。

对于操作纪律,我们谁都不要自诩。在投资的漫漫苦旅中,我们还是慢慢领悟和体会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