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科学管理理论-管理学及案例

科学管理理论-管理学及案例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最早对经济管理思想进行系统论述的学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时值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工业过渡时期,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巴贝奇进一步指出,不仅一般劳动可以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也可以分工。

科学管理理论-管理学及案例

(一)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

最早对经济管理思想进行系统论述的学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他在1776年,时值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工业过渡时期,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Division of Labor)。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日用必需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这些日用必需品供应情况的好坏,决定于两个因素:第一,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从事无用劳动人数的比例。他同时还提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源泉,并认为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工资越高,利润就会降低。这就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的中心问题和剥削的本质。

亚当·斯密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通过对一些工艺、手工制造业以及农业实行分工前后变化的比较研究,他发现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他指出劳动分工的益处主要是:

(1)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2)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3)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不仅符合当时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成为以后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理。亚当·斯密在研究经济现象时还提出一个重要观点: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己主义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他认为,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但是,每个人的利益又为其他人的利益所限制,这就迫使每个人必须顾及其他人的利益。由此,就产生了相互的共同利益,进而产生和发展了社会利益。这种认为人都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观点,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二)罗伯特·欧文

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1771~1858)是19世纪初英国卓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从1800年开始,他在苏格兰新纳拉克经营一家纺织厂,在这个工厂里,他实行了前所未有的实验,推行了许多改革办法。他改善了工厂的工作条件:把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劳动日缩短为十个半小时;严禁未满九岁的儿童参加劳动;提高工资;免费供应膳食;建设工人住宅区,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开设工厂商店,按成本出售职工必需品;设立幼儿园和模范学校;创办互助储金会和医院,发放抚恤金等。这些改革的目标是探索既能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又有利用工厂所有者的方法。其结果确实改善了工人的生活,也使工厂获得了优厚的利润。欧文这一系列改革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的因素的重视。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对人的关心至少应同对无生命的机器关心一样多。

欧文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是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对以后的管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有人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三)查尔斯·巴贝奇的管理思想

英国经济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是泰勒之前具有独创管理思想的显赫人物,他不仅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而且运用技术性的方法作为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辅助手段,使他成为运筹学管理科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科学管理的倡导者。1832年,他在其代表作《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中概括了他的观点,该书成为管理学方面的一本重要文献。

1.分工思想

巴贝奇赞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他认为,文明的进步就是由于劳动分工孕育而成的。巴贝奇更全面地分析了分工所带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因。他认为,第一,分工节省了学习所需要的时间;第二,分工节省了学习中所耗费的材料;第三,分工节省了从一道工序转变到另一道工序耗费的时间;第四,分工节省了改变工具所耗费的时间;第五,分工由于经常重复同一种操作,技术必然熟练,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速度和效率;第六,分工后,由于注意力集中在比较单纯的作业上,容易发现问题,有利于改进工具和机器,同时也容易设计更加精致、更加合用的工具和机器。

巴贝奇进一步指出,不仅一般劳动可以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也可以分工。

巴贝奇的分工理论超越亚当·斯密之处还在于他把分工和报酬结合起来。巴贝奇指出,实行分工之后,可以按照不同的工序所要求的技术水平来雇佣不同的工人,从而支付不同的工资。

2.工资、利润加奖金的报酬制度

巴贝奇认为,工人和工厂所有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利益。这种共同利益可以通过其利润加工资的分配制度体现出来。巴贝奇提出,工人可以按照他对劳动生产率所作出的贡献分得工厂利润的一部分。同时,巴贝奇还十分重视生产的研究,他提倡实现有益的建议制度,鼓励工人提出建议,这样工人的报酬实际上由三个部分组成: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按照对劳动率所作出的贡献分得的利润;为增进生产率提出建议而应得的奖金。

巴贝奇认为这种报酬制度有以下好处:

◆每个工人的利益同工厂的发展及其所创造利润的多少直接有关;

◆每个工人都会关心浪费和管理不善等问题;

◆这种报酬制度能够促进每个部门改进工作;

◆这种报酬制度有助于激励工人提高技术和品德;

◆工人和雇主的利益一致,可以消除隔阂,共求企业的发展。

巴贝奇提出的工资加奖金的报酬制度,把工人的实际利益与企业的效益及发展结合在一起,这在调节劳资矛盾、发挥工人生产积极性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

3.关于科学管理的一系列建议

巴贝奇在管理理论上的贡献还在于他开创了把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研究的做法。巴贝奇在其《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指出,在任何领域,只要人们的协作努力对达到某些共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组织和管理。

根据科学的方法,巴贝奇提出了如何确定平均工时的方法。他指出,如果观察者手拿钟表在一个做针头的人前面,那个工人肯定会加快工作速度,于是估计出来的产量就会太高。如果查问一下一天的工作量是多少,那就会得出确切得多的一个平均产量。当不能确定平均产量时,那么当工人完全没有意识到有人在观察他时,他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作业次数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根据科学的方法,巴贝奇要求管理人员用一种标准提问表进行调查,表中项目包括:生产所用的材料、正常耗费、费用、工具、价格、市场、工人、工资、工作周期、技术等。他还认为经过严密调查而获得的数据应该用来作为管理一个企业的依据。

(四)泰勒制

20世纪初,随着企业的快速扩张和资本的快速累积,劳工的供应速度却比不上前两者的速度,造成了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因此,如何能提高劳工生产力和劳动效率,成为当时企业关注的焦点。在此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专注于改善生产作业效率的科学管理理论(scientific management),科学管理强调加强对工作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方法管理生产过程以提高工人生产率。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当首推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科学管理的产生是管理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也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的第一步,它对管理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量。

1.泰勒生平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Tay1or,1856~1915),由于他对管理学所作出的贡献而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被称为是第二次产业革命。它对产业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划时代的。泰勒现在安息在美国费城的一个小山冈上,他的墓碑上刻着“科学管理之父F.W·泰勒。”

泰勒出生在一个相当富裕的家庭。父亲基督教教友派教徒,母亲是清教徒。1874年,18岁的泰勒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入学考试,但因严重眼疾未能入学。第二年开始到一家水泵制造厂当学徒工。1878年,泰勒转到米德维尔钢铁公司(Midvale Steel Companies),先后当过技工、工长、总机械师、总绘图师,并于1884年提升为总工程师。这种经历,使得泰勒有充分的机会去直接了解工人的种种问题和态度,并观察到提高管理质量的巨大机会。他在深入分析和总结19世纪美、英等国的管理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管理理论,即“科学管理”,又称为“泰勒制”。泰勒曾有100余项专利发明,并当过为时4年的工程顾问,这使得他的生活很宽裕,他于1901年45岁时,就从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作为一位不取报酬的顾问和讲演者宣扬他的科学管理思想,并以此为业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14年。

长期的“生产一线”工作经历使他发现了一个在当时非常普遍的现象——工人们上班时在“磨洋工”,而工厂主似乎也确实不知道工人到底一天应该干多少活。泰勒经过观察发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管理方法不科学。因此,他致力于要改变这种“磨洋工”的状况。为此,他进行了非常有名的工时研究试验、搬运生铁试验、铁锹试验和金属切削试验。

2.科学管理的四大试验

(1)工时研究试验。泰勒认为工人偷懒的原因之一是工人有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多干活会带来失业的高风险,原因之二是资本家也不知道工人一天能干多少活,形成了工人想干多少就干多少的局面。为此,泰勒进行了秒表测时试验,将每一个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基本的动作,用秒表测工人干每一件活的时间,然后适当地多留出一点时间,就能较精确地确定每个工人一天能干多少活。在测量工人完成一件工作的时间的同时,工人为了延长某一工作的时间,进而得到较低的工作定额,有时故意加一些不必要的动作,或故意放慢工作节奏。为此,泰勒提出首先要把各个工作的操作标准化,即对工作进行认真研究,找出最合理的工作方法,通过训练后,工人应该按这种方法工作。这就是工时研究。

(2)搬运生铁试验。1898年伯利恒钢铁公司雇用泰勒来提高该公司的效率。当时公司的五座高炉的产品由一个约有75名工人的班组搬运。这些工人的工作任务之一是搬运生铁,其操作包括扛起一块约40公斤重的生铁,抬到斜板上,然后把生铁块滑放入车厢内,在泰勒开始研究之前,一名工人的每天搬运量为12.5英吨。

泰勒的搬运生铁试验是挑选一名身强体壮的工人,让其按他的方法搬运和休息,结果该工人一天完成了47.5英吨的任务。同时该工人的工资也从原来的1.15美元涨到1.85美元。然后,泰勒将此标准推广到其他工人。

(3)铁锹试验。伯利恒钢铁公司的堆料场雇用了一大批工人铲铁矿石和煤渣,试验之前,每个工人都是用自己的铁锹,一名工人铲煤渣时每锹的载重量不足2公斤,用同样的一把铁锹铲铁矿石,每锹的负载量则超过15公斤。为此,泰勒挑选了若干名一流的工人,付给其额外津贴,要求他们按照他的指导进行操作。试验表明,要取得最好的成果,每一锹平均负载量应为9公斤左右。由于材料的比重不同,为了使工人在铲不同的材料时每一锹的负载大致相同,要给工人配置大小不同的铁锹。铁锹试验的结果是,堆料场的劳动力从400多人减少到140人,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从16英吨提高到59英吨,每英吨的操作成本从7.2美分降到3.3美分,每个工人的工资从1.15美元涨到1.88美元。(www.daowen.com)

(4)金属切削试验。在进行时间研究时泰勒发现,确定机加工工人的工作时间时,金属切削的速度对时间的影响特别大,于是他就开始进行金属切削试验。这项试验延续了26年,进行了3万多次的试验,多达80多万磅的钢铁被切成铁屑,在该试验基础上,泰勒发明了高速钢,并获得专利。

3.科学管理的理论核心

泰勒于1911年出版了他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在这本书中,他全面叙述了他的管理思想与理论。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对工人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分析,以科学的操作方法代替陈旧的操作方法。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对工人进行培训教育以提高工人的技能,促进工人的进取心。第三,摒弃只顾自己的思想,促进工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根据科学的方法共同努力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第四,管理人员和工人都必须对各自的工作负责。

为了实施这一理论,泰勒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步骤:

①对工作环境进行分析。其中着重分析要做的工作是什么?谁来做?管理者又应该怎么办?

②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如何根据工作的需要和工人的技能分配合适的工作?

③要给每一项工作制定工作任务,制定具体的定额,根据这一工作性质和任务要求,精心挑选具有这种技能的工人去承担这项工作。

④工人的工作安排就绪后,管理者就要与工人密切合作,要督促工人完成自己的任务,并要做好本范围的各种调配工作和计划工作。

4.科学管理对管理发展的贡献

泰勒管理理论的形成对当时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美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科学管理的产生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理论的标志,也是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志,其意义绝不亚于蒸汽机发明导致的工业革命。其理论上的贡献如下:

(1)时间和动作研究。

科学管理对管理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时间和动作的科学研究方法,并指出选定最适于完成这一作业的工具、机器,决定最适当的作业程序,消除错误的动作、慢动作、无用的动作,以找到最有效的作业法,使其标准化是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方面。此外,通过累计上述方式得出的基本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加上不可避免的迟缓而耽误的时间,规定一种作业的标准时间,由此决定作业标准。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这样得到的作业标准是“科学的事实和法则”,劳资双方都必须服从这个标准,既不允许利用工会的力量来修改作业标准,也不允许企业家像过去那样任意降低以标准时间为基础规定的工资率。时间和动作研究发现了工人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情况下,能最轻松最有效率地进行作业的方法,至今它仍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它发挥了以下几个作用:①促进工具和设备的改良;②通过标准时间和实际时间的比较来测定员工的劳动效率;③标准作业时间可以作为奖励工资的基础;④作为估算标准劳务费和制定生产、工程计划的基础。

(2)任务管理。

任务管理包括:科学的作业标准、实行标准化、实行激励工资。科学的作业标准是在对每个员工进行了时间研究之后作出的,但并不是把每项工作的几个操作人员所需时间的平均值作为基础,而是以效率高的第一流员工的操作时间为基准。由于企业中一流的员工未必很多,这样制定的标准时间对一般员工来说就显得较高。他们如果不加努力,甚至努力后也可能还达不到这一标准。为此企业有必要一开始就选拔优秀的员工,或对已有员工进行严格的培训。这一思想现在来看实在是组织对人力资源实施开发的重要观点。

实行标准化除了要求员工操作动作应达到作业标准外,还必须从作业方法到材料、工具、机器等方面实行标准化。标准化一方面是每个员工工作努力的目标,同时又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此外,为了让每个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身体的和精神的能力以达到标准,企业还要因人而异地给他们安排适当的职务,规定责任的权限。

任务管理假定员工是“经济人”,其行为受经济因素影响最大。为此,为了使员工尽量达到作业标准,就要实施奖励工资制。其特点是工资随效率而变动,完成作业标准的员工给予30%~60%的奖励工资,完不成的则要根据罚规减少他的工资。

在产品日益丰富而员工收入尚低的前提下,经济人的假设有其正确的一面,将那种视工人为完全的机器附属物;一个会说话的工具的假定大大推进了一步,已经考虑到了经济因素对员工的刺激作用,至少看到了员工作为人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的独立作用,以及它对产出效率的影响。

(3)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分工协调。

科学管理认为,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各司其职,企业效率的责任应两者分摊,并相互协作,即管理人员通过承担其固有的计划职能支持作业人员行使执行职能,使双方配合默契。管理人员要用时间研究等管理技术来确定劳动过程中的科学法则,科学地选拔和培训工人,通过管理的科学发展来支持工人进行作业等新的工作任务。作业员工应按照管理人员确定的科学法则进行作业,通过向计划部报告工作情况来支持管理人员有效地进行管理。

泰勒认为,计划部把所有的“计划和脑力工作”从现场作业的工长和工人的工作中分离出来,并集中到一个部门;从而形成计划与制定所有的计划,并发出工作的指令。这样一来,就不是一个管理者来进行管理,而是由一个管理组织进行管理。计划部的职能包括:时间研究、标准化工作;资产和成品的库存登记和成本的记录和分析、组织的维持和改善、雇用和监督等劳务管理、有关销售和采购的分析等;范围极广。

尽管现在来看,将管理者与生产工人的责任加以划分,从而将管理职能独立于生产第一线之上,并由一个计划部来实施,十分简单;但在当时这却是一大进步,因为只有两者的分离,才使得之后的时间研究、预算控制、标准成本等各种管理技术得到发展,得到有效的应用。此外,这种分离使得管理人员与作业工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更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资源优化配置。

科学管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的协调,实际上已经涉及企业内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协调这一内容,为以后的管理理论发展提出了问题。

泰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性管理理论的人,科学管理理论使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是有效管理的充分必要条件,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差别工资制度、管理职能的分离、例外管理原则等主张一直沿用到今日。由于其突出贡献,在其墓志铭上刻有“科学管理之父”。

列宁曾对泰勒作出了全面深刻的评价:“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最新发明——泰勒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方法来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划和监督制等。苏维埃共和国在这方面无论如何都要采用科学和技术上一切宝贵的成就。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应该在俄国研究与传授泰勒制,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下来。”由此可见,泰勒制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当然它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5.泰勒的追随者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

(1)弗兰克·杰尔布雷斯夫妇(Frank Gilbret)。

他们以进行动作研究而著称,杰尔布雷斯本人以及夫妇俩合作出版了许多著作,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动作研究》(1911)、《科学管理入门》(1912)以及《疲劳研究》(1916)等。他们开始是在建筑行业分析研究用哪种姿势砌砖省力、舒适、效率高。经过试验,他们制定了一套砌砖的标准作业方法,可使每人每天砌砖量增加两倍;他们还在其他行业进行研究,制定了作业标准。他们的研究比泰勒的研究更为细致和广泛,其重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动作研究和动作经济原理的提出。他们认为要提高劳动效率,首先要实现作业动作的规范和简洁高效,世界上最大的浪费,莫过于不必要的、错误的、无效的动作所造成的浪费。他们把作业的动作分解成18个基本动作,按次序分别是:寻找,找到,选择,抓取,夹持,移动,定位,装配,使用,拆卸,检验,预定位,放物,空移,休息,不可避免的耽搁,可避免的耽搁,计划。

②疲劳研究。该研究旨在研究出一种工作和休息的合理搭配方式和恰当的工作环境,使得工人的疲劳减少而产量增加。

③注意到了工作、工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劳动生产率,不只取决于工作的难易程度以及工作的技术方法等,其他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如工人的骨骼、肌肉和体格大小;工人的满足程度,信仰,工作经验,习惯,训练程度;器械、颜色,照明,材料质量,工具、工会规则等。

(2)亨利·福特(Henry Ford)。

1863年,福特出生于密歇根州的一个农场主家庭,自幼喜欢摆弄机器,后离家当了技工。经过反复试验,在别人的帮助下,试制成功了一种高速汽车,尔后,他又利用合资等方式,几经挫折,终于在1904年建立了福特汽车公司。

福特认为,工业发展的出路是不断改进技术。在这个前提下,他在发迹之初,特别强调生产上应有所发明、有所革新。他选择的高级经理人员都是反对墨守成规的技术人才,这些人处理技术问题着眼灵活、实际,且具有生气勃勃的革新精神。与此同时,福特重视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各种机器设备,在实行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他以连续不停的传送带装配线组织作业,创造出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在泰勒的单工序动作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他充分考虑了大量生产的优点,规定了各个工序的标准时间,使整个生产过程在时间上协调起来,创造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汽车流水线,从而提高了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并使成本明显降低。福特为了利于企业向大量生产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包括:产品系列化、零件规格化、工厂专业化、机器及工具专用化、作业专门化。

20世纪20年代,福特较清醒地认识到了时代的需要,极力发展廉价车,最终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其汽车销量最高的一年达到100万辆。1925年10月,福特汽车公司一天就造出9 109辆汽车,平均每10秒钟一辆,在全世界同行业中遥遥领先。福特首创的大规模装配线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不仅为今天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并且是加快了工业建设速度的重要因素。

(3)亨利·劳伦斯·甘特(Henry Laurence Gantt)。

曾是泰勒的亲密合作者,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之一。1902年至1919年期间,他作为一个独立开业的咨询师进行工作,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著名高校任教。甘特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提出了一种“工资任务加奖金”的工资制度。泰勒是把工资直接与完成定额的情况结合起来,尤其是当没有完成工作定额时,工人的工资就会下降。而甘特的工资制度没有那么“残酷”,他首先规定一个基本的日工资,即使工人由于技术的原因没有完成工作任务,也能得到基本工资。超过任务部分则以奖金的形式发放。

②发明了“甘特图”。1903年,甘特设计了一种“日平衡图”(也被称为“生产计划进度图”),该图在对某项具体工作进行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表,简单、明了地反映各项任务的计划以及完成任务的情况,以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作业的整个过程。

③强调管理民主和重视人的领导方式。在工厂管理中,甘特提出了工厂管理中的机会均等的建议,强调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雇主与雇员利益一致,号召人们重视管理中的人的因素。在他看来,金钱刺激只能影响到人们许多动机中的一个动机,而在人们的行为中,能够激发行为动机的因素很多,其中的许多动机是金钱刺激所解决不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