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陵东乡岁时:做斋事丧俗概览

海陵东乡岁时:做斋事丧俗概览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乡称料理亡故亲人后事为做斋事,习俗一般为,病人弥离之际,家属在场送终。孝子披麻戴孝,焚化“千张”,并请僧道做“法事”。死者亡故后,每隔七天一祭,俗称“做七”,至49天终止。当地人大多认为做斋事是人生大事,应操办得既规矩又隆重,这样才能让死者阴魂早日平安升天,否则会殃及后嗣。现以老人丧事为例,略记当地的丧俗。

东乡称料理亡故亲人后事为做斋事,习俗一般为,病人弥离之际,家属在场送终。人死后,即派人或发烧角信将死讯告知亲友,称之送信,上门报丧送信人须倒夹一把雨伞,亲友一见便知,立即跪地哭迎。死者经理发、搌身、更衣后,从停床移置棺盖,用高凳搁于堂屋正中,男称“寿终正寝”,女称“寿终内寝”。孝子披麻戴孝,焚化“千张”,并请僧道做“法事”。次日或数日后入棺,并请阴阳先生选定时日“大殓”,将棺盖钉实。设灵堂,棺前设供桌,正中有遗像或木主,设香口碗、烛台、供品。左右挂孝幔,幔前挂孝幛、孝轴、挽联之类。幔后左为主人,右为主妇,分别向男、女吊丧者“还礼”。出殡时,幡幛引路,鼓乐齐鸣,家人和亲故送葬,沿途撂“千张”。逢路口、桥梁化纸。大户人家的棺木入廓后,家属迎回木主,送入宗祠。死者亡故后,每隔七天一祭,俗称“做七”,至49天终止。死后100天称“过百日”,亲属大都放焰口。至周年,再设祭,称“过周年”。三年内每日供奉饭菜,三周年时,“满坟”“脱孝”,不再每日供奉饭菜。

海安里下河地区百姓对丧葬、祭祀非常重视,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颇有地区特色的丧祭习俗,且程式复杂,名目繁多。

当地人大多认为做斋事是人生大事,应操办得既规矩又隆重,这样才能让死者阴魂早日平安升天,否则会殃及后嗣。如果死者为寿福俱全的长者,则场面更为铺张。现以老人丧事为例,略记当地的丧俗。

老人刚死就被抬到门板上,置于家中堂屋(即指明间),头朝南、脚朝北,头略高于脚。经验气后确认已过世,便开始整容。因人们认为死如新生,打扮得越艳丽漂亮越好,所以往往精心为死者梳头、涂口红、擦胭脂(无论男女),如果死者为女性,还要披上大红披风,宛如待嫁的新娘一般。接着为死者换新衣,俗称“老衣”,一般是小红褂、小红裤、棉衣、棉裤,这些在老人生前很早就由他自己或子女准备好。寿衣选用红色,据说是因为,人死后要在剥衣亭剥衣服,剥到红色,以为已经出血了,就不再剥。不论何种季节都要给逝者穿棉衣、棉裤。有趣的是,当地流行这样一种做法,内裤及罩裤均是开裆的,尸体停于木板期间用死者生前旧裤子塞在两腿中间,直到入棺后才抽掉旧裤,钮上外裤,并将旧裤焚化。同时,和尚开始诵念“开路经”,亦称“发脚经”,意为灵魂起程并为其开道。讲究的人家,在停尸当夜就请和尚到家诵经演戏,俗称“放停(挺)尸焰口”。大和尚则坐台诵弥陀经,被称为“祝忏”,然后点燃纸钱包,其中装有“纸元宝”,并焚化三只“青魂轿”以供灵魂驾乘而去西天。烧完千张纸后,就在堂屋顶柜上放置一盏长明灯,长明灯要点七七四十九昼夜,为灵魂去“西天”照亮路途。与此同时,在堂屋门口两边各放一张方凳,上面供奉鱼、肉、凉粉、千张之类。每张“供桌”上只放一只筷子,且放在外侧,这是专为阎王差遣的两个勾死鬼而设的,据说勾死鬼吃饭只用一只筷子。

灵魂既已启程,尸体就移到棺材内,并有正寝、盖棺、升高、设灵位的做法。这一程序极为考究,参加者神色庄重、举止恭敬,以示敬重之意。死者如果是父亲,则由伯父、叔父前来“执钉”。死者如果是母亲,则由娘舅“执钉”。执钉者请来执钉木匠,木匠腰缠“冷带”,一头束于自己腰间,一头捆在尸体上,然后将尸体从木板拖到棺材中。冷带用宽六寸、长六尺六寸的白棉布制成,事后便馈赠给执钉木匠。尸体移放时须保证位于棺材的正中,其具体做法是,在棺材正中央的上方悬挂一枚铜钱,在移动尸体的过程中,用铜钱对准死者鼻梁以校正。停尸之后是“喂灰”。所谓“喂灰”,就是在棺材内放入装有草木灰、石灰等物的纸包,又成为“塞肩包”,当地流行的做法是一岁一只包,如死者享年八十,则要放入八十只纸包。当地百姓不能解释这种做法,其实喂灰这一习俗起初可能是出于防腐防潮的考虑。

接下来是盖棺。所谓“盖棺”,就是请执钉木匠将棺盖四角钉牢,俗称“挽钉”。挽钉时,由长子或承嗣双膝点地、手举托盘,托盘内放有柏树枝和一把用红布缠裹的斧头,木匠从盘中取斧钉依次钉下,钉最后一角的钉时,剪下儿子或承嗣者的一撮头发,包入红纸包,钉进棺内,这颗钉便是“子钉”,钉完子钉,挽钉仪式便告结束,“孝子”方可起立。“子钉”一般钉在棺材南端的左侧。钉“子钉”,在当地人眼中含有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意思。棺材盖定,始称灵柩。人们将灵柩抬高搁置在板凳上,便于接煞,俗称“起高”。起高之后,设置灵位、搭丧棚。(www.daowen.com)

灵位设在灵柩前,灵牌上一般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先祖考(妣)某公(某门某孺人)灵位”字样,另置香炉于前。在灵前还要供奉食品,一般是米饭、鱼、肉、凉粉之类,外加一只酒杯、一双筷子。对死者的祭供,时间长短不一,视关系亲疏及孝悌程度而定。

“起高”之后便是“搭丧棚”。丧棚一般搭在门前院子里,以木棍、竹棍搭成框架,覆之以席。搭丧棚目的有二,一来向亲友邻里举报丧事,二来供亡灵辨认。丧家常在堂屋屋顶上放一只死者生前用过的枕头,俗信可让死者之灵认清家门。这只枕头要到“断七”(即七七四十九天后)才取下,传说,它可用以治疗枕头风,但大多将其焚毁。此外,要换门联、挂孝球、贴阴报。门联、喜钱需换成白色的,并禁止燃放鞭炮。门联的内容大多围绕祈愿亡灵平安,比如“昨日骑鲸去,何日跨鹤归”。它反映了灵魂再生的仙化观。孝球悬挂在门框内侧,它的外层是绿色彩纸,内层是白色的纸球,孝球也要挂到“满饭”为止,提前揭下,则被视为不孝。阴报,用白纸写上死者生辰、卒时、孝子名字及“头七”至“断七”的日期等,并张贴在芦苇做的告牌上。

烧七,每七天举行一次祭奠活动,一般逢七,仅家中小规模香烛祭奠一次即可,但“五七”“六七”则邀请全部亲友参加。“五七”由儿子承办,需请和尚放施食焰口,一般至少要请7~9位和尚,有放单台的,有放双台的,即坐台大和尚为一位或两位,有些富裕人家甚至有放4台6台的,和尚总数加上吹打有数十人之多了。焰口一般在晚10时左右开台。开台前还有一段娱乐节目,称为“打戏”,由吹打僧人演奏民间丝竹乐曲,如“三六”“八板”等,或清唱京剧折子戏选段。焰口高潮部分在“散花”,每至此时,管事道人总要高声提醒主家“散花了!”人们纷纷围聚聆听。“散花”时,众和尚轮流高声演唱,所唱内容为看破红尘的劝世文,对观众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焰口在次日凌晨结束,称为下台。

“六七”由女儿女婿操办,在“五七”当日发请帖隆重邀请所有亲友参加,不收礼金。此日所做佛事,规模比“五七”更大,放焰口之前,还有“破狱”等仪式,大和尚在屋场上赤脚挥舞禅杖高声诵经“破四门”。随后还有“娱神”同时娱人的大型表演仪式,如“跑方”“高渡西方桥”等,颇具观赏性。此时,四乡八邻围观者甚众,主家感到很有场面。

“六七”,最重要的仪式是“翻香口碗”,由女儿跪翻。娘家兄长或弟弟要给姐姐或妹妹赠送银斧,表示祝愿姐妹家代代富,同时还要赠送“洋钱”即银圆数枚,以作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