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里下河地区水网密集,沟河纵横,旧时每年总有不少人死于水中,故“中元节”夜晚必放“河灯”,以祭祀水鬼,俗称放荷花灯。一般情况下,在寺庙里和尚念了经后,僧、俗两界即开始进入放河灯的程序。放河灯,要数中秋节规模最大,盂兰盆节放河灯规模略小,但此时正值荷花盛开之际,也就叫放荷花灯了,诗意似乎更浓些。一般来说,北方说成“放河灯”,黄河上放河灯据说场面颇为壮观,现在当然不行了,一放就搁浅,扫兴得很。南方呢,江河湖滨多,规模虽小而场面热闹,干脆就叫“放水灯”。荷花灯是用纸做的,粘成莲花瓣状,填了红绿颜色,大俗大雅,天黑后,点亮了送到水面上,随风飘去,一路飘向远方,终于与天边的星星融成一片。岸边的孩子三五成群,一路目送,心潮澎湃,在他们的一生中,会留下无比美好的印象。
放河灯的原始目的,是普度水中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有一段文字是对此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2]
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当然,后来这一宗教诉求就变成了一场小小的、饶有趣味的娱乐节目。中国节庆习俗的大体走向就是如此,从宗教走向世俗,成了娱乐与审美的活动,但教育意义却不曾解构。(www.daowen.com)
放河灯
“河灯”一般是用小木块做灯座,中插灯笼专用小蜡烛,俗称小拜烛,粉红纸剪成荷花瓣状,用糨糊围住小蜡烛粘贴在灯座上,点燃蜡烛后就成为一盏漂亮的荷花灯,默默祈祷后,将“河灯”轻轻放入水中,随水波飘动。许多人齐聚河边放“河灯”时,满河灯光熠熠,似夜空星斗,颇为壮观。“河灯”也有直接用荷叶瓣做的,将一小段蜡烛点燃放在荷叶瓣中间,放入河中即可,但较难随水飘动,燃点时间也短。如东沿海因旧时出海捕鱼落水遇难者较多,故放“河灯”也很流行,但所放“河灯”不用蜡烛,多用本地海产文蛤的壳子盛放香油,香油内插一根通草做灯芯,别具特色,燃点时间也更为长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