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成果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可持续发展,即在和谐而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支配下,让课堂成为促进师生生态主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今日的课堂应该能够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发展提供原动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在生态课堂构建中追求理想的动态平衡——课堂教学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教师与学生生态主体之间交流互动、和谐共进。生成学习是生态课堂教学的主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生成的核心就是创造。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成果

(一)整体性原则

生态系统论认为,系统内各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整体性。如果生态系统内各组成部分都能获得合理均衡的发展,则整个生态系统就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发展需要从“整体”去关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的教育必须创造这样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

课程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教学过程即课堂生态系统运行变化的过程,是由多主体、多环节等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构成一个整体;教学效果是课堂生态系统中众多生态因子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不能化约为各种因素的简单叠加;课堂生态环境的构成因素复杂多样,各种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些都决定了在生态课堂构建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生态主体的活动必须是和谐统一进行的。

依据整体性原则,教师应该既要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重视弘扬科学精神,又重视弘扬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以充分发挥其作为发展的生态主体在推动社会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丰富多样性、生物的演化适应能力、种群之间及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系统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两大基本关系:一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是外部条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互助等是内部条件。唯有二者的充分组合,才能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可持续发展,即在和谐而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支配下,让课堂成为促进师生生态主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今日的课堂应该能够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发展提供原动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堂生态系统中,发展的含义主要有四个方面: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智力的片面发展;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体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要协调师生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关系,改善物质环境,构建和谐舒适的精神氛围,为学生情感人格等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二要协调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对话、交流,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合理竞争,和谐共进;三要提高师生生命主体自我发展的能力,提倡多样性,弘扬个性。因为任何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特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摈弃“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单一、耗衰型形象观念,努力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教师要增强每一个学生生态主体的自学能力和生存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立足社会所必备的能力和素养。

(三)生成性原则

动态生成性是课堂生态系统重要特征之一,师生生态主体交互影响的教学过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不是一种包裹,它是一种过程的对话和转变的过程,以局部情境中特定的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为基础。”生态课堂中的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随机性、动态性、生成性。基于生态课堂理念,“课堂教育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在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学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生态主体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全新建构,求得新的发现,使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因此,课堂生态系统运行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它意味着生长,意味着师生生命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成熟。(www.daowen.com)

教师生态主体在教学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预定的教学环节和步骤;应根据教学中途获得的信息不断修正和改变教学方案,或依据教学现场的实时特点而动态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在变动中师生生态主体合作建构、创新,引导着教学逐步走向深入。

(四)平衡性原则

在生态平衡的状态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系统内外所有的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都发挥到最好。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的理想境界。在生态课堂构建中追求理想的动态平衡——课堂教学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教师与学生生态主体之间交流互动、和谐共进。学生的认知心理逐步从一种不平衡状态达到平衡状态,从一种较低层次的平衡状态达到一种较高层次的平衡,进而引起其身心向着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态的平衡。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预设与生成平衡

在课堂生态系统中,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生成学习是生态课堂教学的主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生成的核心就是创造。没有预设的生成通常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通常是低效的。“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预设和生成融为一体,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

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动态地把握平衡。教学开始之前,需要预设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要对学生情况有一基本了解,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但如果对教学过程预设过细、控制过死,会使蕴含生机和变化的教学过程变成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会造成教学的僵化和刻板,使学生生态主体居于被动、压抑的状态,抑制学生生态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发展。作为教师生态主体应把预设作为生成的起点,将之作为检验反馈信息和促进学生生态主体下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以生成对预设进行拓展、调节、重建,使之更加丰富。

2.合作与竞争平衡

课堂本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情趣的生态系统,学生是课堂中最主要的生态群体,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同处一个空间,你追我赶,友谊竞赛,各得其所,共同发展。这是一种正当的、积极的竞争。在学习中应该鼓励和弘扬。但如果把竞争行为理解为相互排斥,在力图使自己名列前茅的同时,尽力通过自己的行动,干扰和阻止别人取胜,这就成了一种非理智的竞争、不当的竞争。后果是消极的,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大,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最终导致课堂群体生态失衡。在教师群体中,由于升学压力、考试排名等竞争,学生的竞争可能会演化成教师的竞争。

维持生态平衡的竞争应该是符合一定道德准则的竞争,公平、宽容、非功利性,有一定的利他精神。为了促进课堂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建立平衡的课堂生态,我们要消除因追求短期效应而导致的非正常竞争,将竞争转化成富有智慧的挑战,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挖掘潜能,产生更高的自我期待,促进学生的自我超越和提高,从而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要尽可能弱化竞争的不利影响,强调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教师和学生生态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平等对话,共同构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情境中,学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关系,他们荣辱与共,为了完成某个学习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就必须具有协作意识,学会与人交往,彼此之间互相协作,共同探究,一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