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是一定地域(或空间)生存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的统一体,其基本点在于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在自然界,只要在一定空间内存在生物和非生物两种成分,并能相互作用,达到某种机能上的稳定性,哪怕是短暂的,这个整体都可视为生态系统。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信息以及环境等因素组成的,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以信息为纽带进行着多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使课堂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性,可见,课堂就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课堂生态主体、课堂生态环境及教学信息等。
课堂生态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有三类子要素,分别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课堂生态系统中,从知识“授—受”的角度而言,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教师是信息的加工者和积极建构的指导者,学生站在接受知识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消费者。需要看到的是,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消费”知识,而是通过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同化与顺应,积极主动地进行建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中,遵循生态学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运行机制。
教学信息即教学内容。教学信息是课堂教学的纽带,也即课堂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食物链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生机与活力的纽带,它规定了在某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各个子要素之间的层级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在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以食物链联系在一起的,信息的加工和传递不断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环境之间,从而使课堂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平衡。如果没有教学信息的传递,没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互动,整个课堂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在这条食物链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绝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他们通过链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着共同的长远利益。
课堂生态环境是在课堂生态圈内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方面因素。(www.daowen.com)
课堂物质环境。课堂物质环境包含课堂自然环境和课堂教学设备。课堂自然环境是指课堂生态主体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条件,如教室空间大小、室内各物体的颜色、教室的采光、空气、温度等,这些生态因子是课堂生态主体进行教学活动的生态基础,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课堂教学设备包括教学媒体、教具、学具、图书材料、实验仪器设备等教学硬件设施,这些设备包含了大量的知识信息,作为知识信息的载体它们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
课堂社会环境。课堂社会环境指课堂生态主体所处的具体环境或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及其网络,包括文化、观念、价值取向、规范环境、舆论、人际关系等。
课堂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指在课堂时空内由课堂生态主体之间或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心理气氛。课堂心理环境具有内隐性、动态性和主观性,它并不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却以潜隐的方式影响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在课堂生态系统中,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主体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它们以教学信息为载体,通过彼此之间的信息流通,有机联系并且相互作用,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自在维护课堂生态的平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互之间存在着内在统一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