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种“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数学生态课堂是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是目前核心素养提出之后,教育改革的重点发展趋势。但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模式还并没有确定,主要是为了把握数学生态课堂中的丰富内在涵养,比如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师生和知识之间、知识和生活之间等,要形成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针对影响数学生态课堂的几个重要的相关因素,下面提出了实施建构式数学生态课堂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改变教师的传统方式:变老师为导师,生生为师共存的状态
第一,要将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转变为导师。导师的特别意义在于“导”这个字,这个字的特殊在于它让数学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变成“导学”关系,这就要求老师要特别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制订不一样的方法和策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思想甚至是生活,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的紧密。同时,导师关系还要求老师在日常和学生的对话之中可以以伙伴式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能够以真诚、平等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彻底改变传统课堂上的那种师生之间老师高高在上的审视和拷问的状态。
第二,改变一人为师的状态,变为生生为师的状态,师生可以和谐共存的状态。数学生态课堂在师生教学状态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角色定位,比如:学习目标任务下放到学生、学生之间组建学习兴趣小组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变得更加紧密、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更加有效。通过这样的数学生态课堂,各个同学之间的知识能力、学生在学习习惯上的取长补短、每个学生思想上集思广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整个课堂充满了智慧的共享,营造了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的美好学习气氛和氛围。
(二)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变关注学习知识为关注学生的成长
改变学生的状态,重点从关注学生的学习转变到关注学生的成长,换一种说法,也就是从关注学生眼前的分数成绩转变到关注学生的整个成长的状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健康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不仅要积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传授之外,还更应该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过程,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在生态教育中的意志力、情绪状态、学习状态等各方面的变化,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数学生态课堂更加集中地反映新课程改革下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更加关注了“三维目标”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学生的身心健康创建一个和谐共处、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学习生活状态和成长环境。(www.daowen.com)
(三)转变备课教案的设计思路:变以课本知识为本的教案设计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案设计
传统模式的课堂上,教师都是依据准备好的教案去上课,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把提前准备好的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如果可以讲得重点突出、难点到位,那就是一节当之无愧的好课了,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通常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和听众。而笔者所提出的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提倡导学学案,更加重点地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体地位,整个学习过程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法的认真指导,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的转移和整体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在正式的课堂学习之前先是指导了学习的教学目标,带着对知识的疑问和渴求的学习态度来上课,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积极认真地参与进来,也能保证思维与行动能够真正得深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充分发挥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带动性。
(四)转变课程观念:变唯一固定的课程为多元的、开放的、生成的课程
数学生态课堂强调丰富而灵动的教学资源。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较为单调,学习的主要资源主要来自课本和教师,而真正意义上的一节好课应该是特别看重的教学资源应该是学生自身的学习资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对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能力,如果我们可以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些闪光点,将传统意义上的唯一固定的课程变为能够让学生自动生成的,能使学生的观点充分发散在课堂上的课程,这将会是一个伟大的改革。比如在一堂复习课的执教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数学生态课堂的关键因素融合到其中。这位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整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部分孩子交出了特别完美的作业,部分孩子还处在一个较为凌乱的思绪状态,无论是哪种状态,这节课都将数学生态课堂的关键因素融入其中了,抓住了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十大核心素养中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模型思想。同时,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地体验了这一数学活动的过程,印象深刻的同学从中积累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个体验过程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