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理论最早出现于黑格尔哲学中,黑格尔用它来表示“绝对精神”的“外化”和“对象化”,费尔巴哈用它来批判宗教的异化,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时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也就是说劳动本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但工人的劳动在资本家的剥削下发生了异化。在劳动中,工人“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9],工人丧失了人之非物、人之为人的属人性。“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20]这就迫使人不再把自由当作自身的存在方式,不再将自由自觉活动作为活动的目的,只能将其当作维持自身基本生存的手段。劳动不仅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根本方式,它又是人的所有需要中起决定作用的需要。既然被看作人的类本质的自由劳动出现了异化,那么人的需要也必然随之发生异化。劳动的异化实际带来了人的需要的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全面地阐述了人的需要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异化状况。他着重对人的需要的异化现象展开了分析和批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需要的工具化,即把人的需要看成是少数人获得私人利益和支配他人的工具。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21]。工人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向资本家出卖劳动,资本家利用工人的需要压榨和支配工人为自己谋取私利。二是人的需要的野蛮化,即把人的需要动物般地野蛮化,甚至连最基本的动物性需要也满足不了,这说明工人的需要已经被迫下降到了动物的需要。“甚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人又退回到洞穴中……而且他在洞穴中也是朝不保夕……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是人的需要了。”[22]这种野蛮化的需要及其满足,使人无法成为人的存在,而只能成为动物的存在。三是人的需要的物化,即只着眼于物质层面的人的需要,将占有货币和追求财富的需要变成了人的一切需要的出发点,“一切情欲和一切活动都必然湮没在贪财欲之中”[23]。相对地满足物质财富的需要变成了绝对地,物质需要也从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变成了奢侈和炫耀,对物质财富的欲望变成了人们终其一生也填补不了的黑洞:物质需要成为人们追求的唯一需要。概而观之,异化了的需要,因它的工具化、野蛮化、物化,不仅使人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属人性,也使人失去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成为异己的、否定人的、敌视人的力量,阻碍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发展。因此,扬弃需要的异化是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异化的直接根源是劳动异化,只有消除劳动异化,才能实现人的需要的真正全面满足。(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