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什么人为价值主体和价值评判标准的问题。价值是事物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人是价值主体。依据唯物史观,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是类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价值关系正是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而得以逐渐形成的。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追求价值、创造价值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是在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相互作用的确立者和推动者,也就成为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享有价值的主体。所谓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念,是指“以人民为最高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实践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价值观念中的主体问题,即谁是价值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以谁的利益和要求作为价值标准问题。”[1]发展为了谁的问题是我们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涉及基本价值取向问题,一切理论和实践都不能回避。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主体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取决于其价值主、客体的选择和确立,涉及主体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理念。发展为了谁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本质上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
而价值既是一个关系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关系范畴,价值所反映的是价值客体对于价值主体的意义,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民群众与价值客体的关系;作为历史范畴,它反映的则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之生存、发展、活动及其结果的意义。首先,人民群众价值主体问题是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改变世界就是主体对世界的评价问题,世界为什么要改变、为谁改变以及改变成什么样,这正是世界观的价值问题,是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价值主体问题和价值立场问题。其次,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是唯物史观的价值立场。实现改变世界的价值目标,不能没有价值主体的参与,更不能没有正确的价值主体的设置。人民群众是一切价值的主体,也是创造价值的主体。得出这一结论在于:其一,人的实践活动的发生具有能动性和价值性;其二,人民群众活动过程的社会历史性;其三,人民群众实践创造活动趋势的社会进步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上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3]。“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考察人民在社会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其历史观总是与价值观相联系。显然,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主人,也是一切价值和价值创造的主体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在中国演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执政理念、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www.daowen.com)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进程中,坚持并且不断融入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价值主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5]“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6]“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顽强拼搏、接力奋斗创造的。”[7]这些新思想和新观点作为人民主体价值观的新理念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进一步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价值主体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