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入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同一个太阳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个体的感觉如何形成,又受什么因素影响呢?
基础知识
感知是个体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对环境刺激进行选择及组织,为个体提供有意义体验的过程。个体的一切心理和行为都可以说是源于其感知活动。世上没有两个人的感知觉是完全一样的,而人所感知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又是有区别的。因此,感知不同,人的行为表现就不同。只有了解人的感知,才能对人的行为做出科学的预测。
一、感觉
(一)感觉的含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最初的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个体的行为来自于对外界环境的认识,而人的认识则是从感觉开始的。例如,对教室内黑板的感觉,黑板它本身有形状、颜色、光滑度等各种属性,这些属性分别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器官,视神经把这一刺激传递至大脑皮层,大脑对这些个别属性做出反映,就形成人类认识事物的感觉。
(二)感觉类型
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指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是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感觉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没有感觉,也就没有人类的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认识形式。
▶资料链接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感觉剥夺”实验很好地说明感觉对个体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二、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的头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是个体对环境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并形成意义的过程。因此,知觉是比感觉更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比感觉更全面更深刻。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应对环境的一种基本方式。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二者有着重要的区别,其区别在于:感觉是人脑对外在事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气味、形状等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外部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如房子、苹果等。感觉到事物的个别属性和部分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
(二)知觉的特点
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整体性是指个体在知觉事物时能依据以往经验把知觉对象的不同属性组成一个整体。例如,一株绿树上开有红花,绿叶是一部分刺激,红花也是一部分刺激,我们将红花绿叶合起来变成一颗开花的树,在心理上所得的美感知觉,超过了红与绿两种物理属性之和。
2.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外在刺激因环境影响改变特征,但个体对物体的知觉却能维持不变。当个体观察某一熟知物体时,虽然该物体的物理特征(大小、形状、亮度、颜色等)因受环境影响而有所改变,但个体凭借对物体特征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却能保持其原样不变,这就是知觉恒常性。
3.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或怎么样。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人们的知识经验、需要、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一张检验报告,病人除了知觉一系列的符号和数字之外,却不知道什么意思。医生看到它,不仅了解这些符号和数字的意义,而且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4.知觉的选择性。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被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某事物一旦被选为知觉对象,就会立即从背景中突现出来,被认识得更鲜明、更清晰。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大小程度、强度、反复等,也受个体的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主观因素影响。
(三)知觉的类型
1.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获得的知觉,即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得到的产物,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的活动及相互联系。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方位知觉等。空间知觉是在人的后天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2.时间知觉:也称时间感,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与判断。时间知觉也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时间估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并受个体情绪影响。在心情愉快时,感觉时间过得快,在心情烦闷时,感觉时间过得慢。例如,买好票在影院门口等人十分钟,会觉得时间很长,朋友来了一起进场看电影两小时,可能觉得时间很短。
3.运动知觉:是人对空间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它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状态。(www.daowen.com)
(四)影响知觉因素
1.知觉的对象。知觉对象的物理性和其他特性,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结果,对象的社会属性和对象的组合,都会影响感知觉。如感知觉对象本身与环境的对比度越大,被注意到的可能性越大;那些强度较强、体积较大、运动变化、色彩鲜艳的事物,也更容易被人注意到而被选择成感知对象。
2.知觉者的个性特征。知觉者的差异性与本身的经验、态度、情绪状态、需要、职业、个性、兴趣等会影响他对周围事物的感知。
3.感知情境。每一种知觉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的特点会影响一个人的感知觉。
▶即时案例
瘟疫与肉价
美国有位经营肉类食品老板,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毫不起眼的消息:墨西哥发生了类似瘟疫的流行病。他立即想到墨西哥瘟疫一旦流行起来,一定会传到美国来,而与墨西哥相邻的美国的两个州是美国肉食品的主要供应基地。如果发生瘟疫,肉类食品供应必然紧张,肉价定会飞涨。于是他先派人去墨西哥探得真情后,立即调集大量资金购买大批菜牛和肉猪饲养起来。过了不久,墨西哥的瘟疫果然传到了美国这两个州,市场肉价立即飞涨。时机成熟了,他趁机大量售出菜牛和肉猪,净赚数百万美元。
三、错觉
(一)错觉的含义
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知觉误差。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扭曲感知成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错觉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只要条件具备,错觉必然产生,而且错觉的产生具有固定的倾向。
(二)错觉类型
1.几何图形错觉(长短、方向、大小)。就是个体对感知物体的长短、方向、大小等产生歪曲的感觉。如同样长短的横竖线,总感觉横着的线比竖着的线长。
2.形重错觉,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块,你总会感到铁块更重点。
3.视听错觉。眼睛提供的视觉信息可能是模棱两可的。看是一个构建过程,大脑并非是被动地记录进入眼睛的视觉信息,而是主动地寻求对这些信息的解释。
几何图形错觉:
(三)错觉产生原因
1.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
3.深度加工和恒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可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感觉?个体有哪些感觉?
2.什么是知觉,个体的知觉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错觉?列举实际生活中错觉的例子。
4.影响感知觉的因素是什么?
案例分析
更换酒店
某年春天,S市的导游员谷先生接待了一个香港的旅游团。用过午餐回到车上,游客不让开车,以罢游”来抗议住鸿运大酒店,气氛很是紧张。原来旅行社安排这些游客住春林假日酒店,由于他们在春林酒店的预定没有确认,当时预定已满,旅游社不得不将客人安排在鸿运大酒店。领队告诉游客,鸿运酒店的星级低于春林假日酒店,因此客人不满。
谷先生打电话到旅游社了解清楚后,硬着头皮向旅客们解释并承诺:先去鸿运酒店看看,觉得好就入住,不满意保证当晚换房。来到鸿运大酒店后,客人们感受到的是豁朗明亮,以红色为主调,布置合理并充满吉祥寓意的前厅大堂,干净、整洁、设施配套、鲜花迎客、色调柔和温馨的客房;普通话纯正,利索又不失稳重的服务人员的微笑。于是,客人们再也没有抱怨什么,愉快地住下来了。
为什么旅客最后能愉快入住?个体的感知觉是如何影响个体的情绪和决定的?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心得与体会
完成本任务内容你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