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现代化的一般逻辑而言,主要是指西式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基本上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诞生的,或者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催生了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一方面是发达商品经济所实现的人的经济交往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是资产阶级所实现的“政治解放”所带来的政治生活的变革。这双重的变革是西式现代化最大的框架。这个框架的社会效应就是个人主义原则成为社会的主导原则。经济活动得益于以土地的绝对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而政治活动不再依附于某个外在的组织,比如某个特殊的行会、出身(家庭)、阶层、宗教等。理性经济人就是其典型的人的存在样态。这意味着要在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下进行有效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就必须实现向这种人的存在样态的转换。那些所谓的宗法的关系、行会的师徒关系等原则下的人的存在样态要得到彻底的革新,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这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对传统社会人的存在样态的否定。
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情境中的人的现代化存在样态的否定。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就是首先要扬弃这种原子式的、个人主义的原则。就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种人的存在样态,就不再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存在。当然,这种存在不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与社会主义的生产模式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讨论真正社会共同体时强调,自由人的联合体是联合起来的个人重新驾驭那些曾经管理着人的那些物的力量。这些物的力量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现代社会发达生产力的一种体现。联合起来的人驾驭这些物的力量,就是驾驭现代社会的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从这个判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一个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不再是个人主义式的存在,而是联合型的。这种联合性的人,马克思在后来的《大纲》中给出了一个说法,叫作“社会个人”。马克思认为,社会仅仅存在于构成社会的个人之中并通过这些个人而存在。后来古尔德直接使用了“社会个人的共同体”来描述社会主义中人的存在样态。真正的共同体意识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另一个启示就是科学地对待“曾经管理着人的那些物的力量”,这涉及如何理解现代社会,涉及对人的社会认知的要求。(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