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 丰子义
各位专家学者、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以这样一种线上线下结合的特殊方式来召开会议。在会议前前后后的筹办过程中,佳木斯大学领导和其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会议组织者和工作人员为会议的召开付出了大量的辛劳。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人学学会和参会的各位代表,向佳木斯大学领导和其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与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也代表学会,向在线上线下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2021年)的年会比较特殊,既是一个研讨会,又是一个学会换届会议。今年年会的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学展望”。这一主题是根据现实需要决定的。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现在,现代化新征程的具体目标已经确定,这就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已经明确,关键是如何落实、推进。这是一个大课题。对于这一课题,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认真研究,我们的人学也不例外。现代化和我们的人学有什么关系?并不费解。简单说来,社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这就从深层次上打通了二者的渠道,并将其融为一体。也就是说,讲社会现代化,不要忘记了人的现代化;讲人的现代化,也不能离开社会现代化。由此说来,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学应当予以高度重视,有所作为。
说到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在我国也有一段历史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就开始兴起了一场关于现代化的讨论,主要是围绕“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重点探讨如何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加速现代化进程,当时还翻译、引介了不少国外有关研究成果。限于当时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范式或格局:将社会现代化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把人的现代化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或者说,人的现代化是为社会现代化服务的。如198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在“走向未来丛书”中就有一本美国学者英格尔斯的《人的现代化》,该书的基本观点就是表明社会现代化有赖于人的现代化,并且依据实证分析,列出了十多个方面作为“现代人”的标准,尤其突出现代人的心理塑造。这本书的影响较大,引用率也较高。另外,当时的研究,经常运用对比性分析来说明社会现代化必须依赖人的现代化。如经常举例中东一些国家(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人均收入和城市建筑等比较可观,但其现代化基本上是用石油换来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习俗等基本上仍停留于传统社会,这样的现代化不可能长期持续。研究得出的结论: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现代化。当然,学界也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社会现代化最终是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的,必须突出人的各方面的现代化(如《新发展观》),但这种声音在当时并不占主流,不是主旋律。这是由当时国内外众多国家急于加快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的。这些年的情况就不同了。现在我们谈论现代化,观点和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目的与手段产生了大颠倒。在我国,今天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再仅仅是作为手段来看待的,而更重要的是作为目的来对待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为此,在我国现代化远景目标的描述中,最后用总结性的话讲得很明确,这就是: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十四五”规划遵循的原则中,又明确讲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所有这些表明,现代化的目标就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需要深刻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和重大理念。可以看出,同样是讲“人的现代化”,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内涵,突出的重心并不一样。
现在,我们又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无论是社会全面现代化还是人的现代化,都有新的关注重点和问题,因而有其新的内容和实现方式。大致说来,今天的现代化研究,尤其是人的现代化研究,应当依据发展的现实,重点关注这样几个大的问题。
一是新的发展问题。现在,历经4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不同于以前发展阶段的标志,就是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原来的高速度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强调高质量发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引起的和决定的。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就现状看,发展中的“数量缺口”逐渐填满了,“质量缺口”还较大,或者说,过去“有没有”的矛盾基本解决了,现在“好不好”的矛盾突出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消费结构向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人民群众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品质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从“数量”向“质量”转换,显著增强我国发展的质量优势。所以,发展主题是由人的发展现状和要求提出来的。
与新发展阶段相一致的“新发展理念”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初省部级干部班上的讲话指出,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3]。新发展理念涉及创新、协调、生态、开放、共享等方面,但作为一个整体,围绕的一个核心、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只有贯彻这样的理念,才能把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
可以看出,新发展阶段彰显的人学意义、所蕴藏的人学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就新发展阶段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来说,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新发展阶段必须对人的全面发展予以高度重视,离开了这一目标,新发展阶段也就没什么“新”之可言;另一方面,新发展阶段高质量的发展,又离不开人的发展。没有人的能力的增强,没有人才的支撑,高质量的发展也难以扎实推进。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
二是文明的问题。中国的发展不仅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个是现代化新道路,一个是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二者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统一的。或者简单说,现代化与文明是内在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化就意味着、标志着一种文明。从历史上看,西方现代化的最初开创,就标志着近代文明的确立。正是借助于近代文明的确立和传播,才有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正是借助于现代化的推进,才有这种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其中就内含着一种新的文明。这种文明既不是中国传统文明的简单延续,也不是西方文明的简单移植,而是对人类文明新的探索,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像中国在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倡导的和而不同、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等理念和价值观念等,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或重要构件,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www.daowen.com)
无论是新道路还是新形态,都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继续加强文明建设。而要加强文明建设,最为根本的就是要提升人的文明水平。因为是否文明、文明的程度高低,说到底是人的观念、行为问题。离开了人这一主体,无所谓文明及其高低的问题。因此,各种文明建设必然要求提高人的素质、修养、境界、能力,要求一代新人的塑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价值观在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于文明建设与发展起着支配作用。无论是价值目标、价值追求,还是价值标准、价值选择,都与文明密切相关,因而价值观的引导对于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加强理论研究包括人学研究的价值引领作用。当然,文明环境的形成、文明新形态的创立,又会极大地影响人的发展、影响人的文明养成。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意思。
三是人类命运的问题。现代化与全球化向来是共生共存的。现代化不可能离开全球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单枪匹马闯入现代化;反过来,全球化也离不开现代化,在传统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形成全球化。所以,要想建设现代化,必须走向全球化。特别是伴随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全球问题的不断加剧,人类社会确实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命运相关。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防控,人们都有深切的感受。但是,面对这样的世界格局,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潮流也相伴而生。一向标榜“世界主义”“自由主义”的美国竟然带头反对和抑制全球化,赤裸裸地强调美国利益至上,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盛行,致使世界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面对这样的大变局,人们不禁疑虑重重:现代化和全球化究竟走向何方?人类究竟走向何方?过去多少年很少考虑的问题,现在一下提到世人的面前。这些乱象的背后,实际上是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逻辑的较量。按照资本逻辑,发展只考虑的是资本的利益,完全不考虑人类的利益、人类的命运。对于全球化也是如此,对资本有利的就加入,不利的就脱钩。因此,要想合理、健康地推进现代化、全球化,必须打破资本逻辑的统治,回归人的发展逻辑。这就是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确处理个人、民族、国家和人类发展的利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只有形成这样的体系和格局,现代化才能顺利推进,人的发展才能顺利实现。因为人的全面发展也有赖于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有赖于全球文明环境的形成,离开了这样的存在和环境,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句空话。
总的来看,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没有对人的问题的高度理论自觉,很难透彻地理解、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念、价值指向以及各种重大举措。我们的人学研究应当对这些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作出有益的探索,为现代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最后,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4.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DB/OL].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2021-11-17.
[3]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1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