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讲父母关系疗愈的时候提到,如何建立新的非暴力的思维方式,需要从根本上做文章。
我仔细观察,发现大家仍然处在评判父母好坏的的认知中。多数想法为:父母跟我想的不一样,他应该是很有爱的,他应该是支持我的、理解我的,可是为什么他做不到?我的父母为什么会打我?我的父母为什么不爱我?我的父母为什么天天的争吵?我的父母为什么冷落我?
我们所有的抱怨情绪,都来自对父母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我们觉得父母应该是某样的才对,但是真实的父母并不是那个样子的。现实和理想的差距非常大,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非常残酷,这是我们在父母关系当中最大的痛点。
很多人对公公婆婆的期待也是如此。我们会发现公公婆婆很糟糕,他们竟然这样控制我们,他们竟然这么自私,他们竟然这样的不通情达理。大家对父母的期待落空,背后有一个最根本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造就了我们与父母所有问题的根源。那就是我们一直以来稀里糊涂地认为,“只要生我养我,他就是我的父母。”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父母其实到底是什么样的角色。
什么叫作父母?父母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生理父母,另外一层含义是精神父母。生理父母不等于精神父母,而我们对父母关系的迷思和创伤的根源,来自我们的思维方式里面从来没有意识到——生理父母不等于精神父母,这是两回事。
我们对父母所有的美好期待,都是我们期待的精神父母的样子。
所以很多人对父母的认知是非常模糊的。有的人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对父母的很多期待是不合理的。今天我要跟大家建立一个新的认知:生理父母不等于精神父母。
什么是生理父母?生理父母就是在生理意义上的父母。父母只是一个角色的名称,就像每个人有自己的名字。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关系中有一个角色名称,父亲在生理意义上贡献了精子;母亲在生理意义上提供卵子,并且在子宫内将这个受精卵孕育成一个生命,最终从产道中,诞下一个生命。这个就是生理父母。
而精神父母是什么?精神父母是集结了我们对美好父母的所有期待的父母。当我们谈到,一个父亲有爱、有责任感,实际上我们谈论的是精神父亲。当我们谈论一个妈妈,她爱孩子、喜欢孩子、温柔、优雅、美丽,谈论的是精神上母亲的角色。你会发现,在精神父母里面,实际上包含的是我们对于这个角色的主观期待。我们形容精神父母的都是形容词,这其实都是一种评判,是我们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我们很多人理所当然认为,父母就是应该无条件爱孩子的。我们需要父母有爱,有爱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精神父母是什么?指的是有爱的、和我们同频的父母。同频代表什么?代表你会喜欢他、欣赏他、尊敬他、崇拜他,这是我们对这种特质的感知,是主观的认知。
但是生理父母不一样,生理父母实际上就是一个生理现象。一个身体健康的男子贡献了一颗精子,一个身体健康的女子贡献了一颗卵子,他们结合产生了受精卵,这颗受精卵在十月怀胎的过程中,安全、健康地通过产道来到了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孩子。
为什么我要如此清晰地把这个概念跟大家讲清楚呢?因为这两种父母的认知混淆,几乎造成了我们所有父母问题的根源和困扰。很多人认为,生理父母就等于精神父母,精神父母就是生理父母。我们要求生理父母具备精神父母的特质,当这个期待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会痛苦,我们会受伤,我们会不知所措。然而事情的真相是:生理父母是一个客观事实,它是不容改变的;但是精神父母是一种主观期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www.daowen.com)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对生理父母,这是确定无疑的。这是客观事实,是我们没有办法与之抗衡的事实,是我们最需要接纳的一部分。
真相的另一侧虽然很残忍,但同样是事实。每个人一定有一对生理父母,但不代表每个人都有一对自己满意或喜欢的精神父母。有时候我们很幸运,即使概率很小的事情也会发生,我们的生理父母同时能够扮演我们的精神父母。你发现生你的人,同时是一个你尊敬的、喜欢的、崇拜的人。这是一件极小概率的事。但是更多时候,生理父母不具备精神父母的特质。
尤其我们这几代人,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的父母辈,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他们生活在30年代、40年代、50年代、60年代,那几辈人所处的时代,以及当时的世界大环境、中国的发展状况和自身受教育程度,使他们很大可能性只能成为生理父母。
任何一对父母都可以是生理父母,但是能够成为好的精神父母的概率相对较小。精神父母代表什么?好的精神父母代表他的性格、认知、素养、看待世界的方式,符合我们的期待。
有时候,我们喜欢一个生活中不认识的人,比如历史上的某个英雄或者书里的某个角色,某个世界上让你非常崇敬的人。其实,他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我们精神父母的角色,他身上的特质让你喜欢,让你崇拜,让你敬仰,我们愿意追随他,我们自然而然地尊敬他。实际上那个人扮演了你的精神父母。精神父母是一种无形的、主观的品质概括。
但是生理父母不一样,生理父母是我们来到世界的身体条件。如果大家能够深刻明白“生理父母”和“精神父母”的区别,我们有可能从源头上解决对父母的错误期待。很多人混淆了这个事实,我们活在模棱两可的理所当然中。
我们对父母有很多不客观的、过于理想化的期待,这些期待是有可能实现不了的。很多人对父母有期待,常见的期待是“如果我的父母结婚,他们应该相亲相爱,应该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我们会觉得,你们都不相爱,为什么要结婚呢?我们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所以我们有一个错误的期待是——我们的爸爸妈妈既然结婚了、生了我,他们给了我一个家庭,他们就是应该相亲相爱的。因为这样的认知,很多人一辈子活在父母争吵的阴影中。
我们无法接受他们不相爱。“他们为什么不相爱?为什么我的爸爸不爱妈妈?我的妈妈不爱爸爸,我们很痛苦。”如果我们跳出期待,会发现一对父母结婚,他们不相爱有太多原因了。
世界上有很多人不是因为爱才结婚的。在旧社会有包办婚姻,在现在大家族有政治婚姻,甚至还有很多人是冲动型的婚姻,有人可能刚刚结束一段长达十年的恋爱,极度痛苦,又恰巧碰到了一个对自己穷追猛打、对自己特别好的人,心灰意冷下就嫁了。嫁的那一刻就不是因为爱,你如何要求她“为了爱而结婚,结婚之后还一定要相亲相爱呢”?
还有人结婚的时候是很爱的,但未必永远相爱。
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婚礼的那天,穿上婚纱、穿上西装,彼此向天地发誓,“我这辈子爱你一个,无论生老病死,我都只爱你一个”。那一刻是很真实的,在那个当下是真实的。但是岁月会变,人也会变。岁月经年,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发现了很多不协调的地方,甚至很多人过了很多年,才发现三观不合。原来两个人在一起生活,痛苦大过于快乐,所以他们不再相爱了。这有没有可能?这是有可能的。这种现象有没有存在的理由?它有存在的理由。孩子对父母有这样的期待——你们既然在一起了,就应该相爱,这是不现实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