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设计功臣和意外挑战者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设计功臣和意外挑战者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再现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评论)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学习元素解析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设计功臣和意外挑战者

原文再现

奥本海默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对比)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细节描写)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评论)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评论)

(节选自《邓稼先》,杨振宁)

学习元素解析

评论,是针对事物进行主观或客观的自我印象阐述。评论易让人听到不利于自己的一面,因此评论的话语容易让对方产生逆反心理。但由于可以较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被大众广为使用。

日常写作训练

优秀习作选登

原文再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环境描写)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用设问修辞进行心理描写)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用设问修辞进行心理描写)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细节描写)

(节选自《邓稼先》,杨振宁)(www.daowen.com)

学习元素解析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运用设问要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如果问题既不重要,也不新颖,人们并不关心,修辞者却故弄玄虚,不仅不能提高表达效果,反而令人生厌。

日常写作训练

优秀习作选登

原文再现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层层递进)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为人角度)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友谊角度)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志向角度)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价值角度)

(节选自《邓稼先》,杨振宁)

学习元素解析

递进式结构,是文章结构形态之一,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发展规律以及逻辑关系,一层一层地安排组织材料,层次之间是深化递进的结构方式。其特点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断深化,富于逻辑效果。

日常写作训练

优秀习作选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