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课文学习中你积累了哪些词语,以语言卡片的形式收集起来。
2.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3.除了安塞腰鼓外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哪些地方艺术形式?搜集1~2个,了解其特点。(如:东北的二人转、评戏、大秧歌;河北的皮影戏;陕西的秦腔;四川的变脸等。)
教后反思:
安塞腰鼓,带着黄土高原的粗犷强劲和质朴厚重,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勃发着原始的生命力和磅礴的气势。诗人出身的刘成章,写起散文来也是那么诗情恣肆,心绪澎湃。《安塞腰鼓》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这些特点决定了这篇课文教学的思路。(www.daowen.com)
一、以激情附和激情。这篇不长的散文,作者却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大量地运用排比,通过动态的描写、简洁有力的短句、议论抒情的结合,使文章激情昂扬,这种激情适合朗读体会,而且是充满激情的朗读,和文章激越的情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般的气势相契合,传递出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和土地力量。因此,教学中,首先用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情绪,视频的旁白对安塞腰鼓的解说,增加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了解,接着进入教师激情范读环节,奠定了整节课的节奏和基调。随后,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带领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特点,体会情感的高亢。比如,文章反复出现的抒情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反复朗读,排比句的抒情、动词的生动、短句的力量,都是通过语句的朗读体会诗意的情感。让鼓的激情、文字的激情、读者的激情萦绕一起,一起“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二、以诗意迎合诗意。文章用诗一样的语言,展示诗一样的形象,表达诗一样的激情。语句不仅铿锵有力,而且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全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文脉起伏有致,从文章开头“沉稳而安静”,“朴实得就像身后的高粱”到表演时“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结尾又戛然而止,静成了另一个星球。在这起伏之间,通过“好一个安塞腰鼓”进行反复咏唱,达到诗意表达的效果。每一个层次的吟咏中,长短句交替,排比句使用,短句、叠词使用,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情感。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这种诗意,除了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语言的诗意外,还设计了将“富有诗意的段落或句子改写成诗行”环节,强化学生对文章语言特点的体会。
三、以文化呼应文化。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当一定地域内,一群人,长时间用某种方式表达共同的心里感情,这就成了一种风俗、一种景观、一种文化。安塞腰鼓,属于黄土高原,“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是厚实苍茫的黄土地滋养了朴实豪放的高原人,朴实豪放的高原人创造了这片土地上灿烂的文化。教学中,一方面从作者的文字中感受高原文化魅力,另一方面通过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环节设计,增加文化熏陶。比如,课堂总结时,设计用对联的形式,从内容提炼、语言特点等任何一个角度加以概括;作业布置时,搜集地方艺术形式等,既增加了趣味性,也增加了文化味;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感受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群创造一方文化的奇观。
激情、诗意、文化,就是解读《安塞腰鼓》的三个关键词,抓住关键词设计教学,课堂走向就明确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