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戏好还是不好看?从哪里能看出来?考察《社戏》与《安塞腰鼓》

戏好还是不好看?从哪里能看出来?考察《社戏》与《安塞腰鼓》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部编教材八(下)第一单元《社戏》这篇小说,4000余字,灵魂在于全文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而这一句的灵魂又在于一个“好”字。抓住这一句话里的“好”字设计问题切入文本:“戏到底好不好看,从文章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安塞腰鼓》就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诗意赞美。

戏好还是不好看?从哪里能看出来?考察《社戏》与《安塞腰鼓》

部编教材八(下)第一单元社戏》这篇小说,4000余字,灵魂在于全文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而这一句的灵魂又在于一个“好”字。抓住这一句话里的“好”字设计问题切入文本:“戏到底好不好看,从文章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问题带来交锋:文章明明写了许多“戏不好看”的内容:“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出来;最怕的老旦还是出场了,并且不停地唱;想喝豆浆,没喝成。”所以才有了孩子们以下反应:“喃喃地骂;不住地嘘气;打起呵欠”,也从侧面写出了“戏不好看”。可是这样的戏作者又为什么说是好戏呢?原来是和看戏相联系的人和景令人难以忘怀,比如,小伙伴的友善,平桥村村民的热情,偷豆的有趣,江南水乡景色的优美。再过渡到教学重点“作者是如何表现人和景的美好的”这样的提纲挈领,不仅引导学生体味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也巧妙地将人美、景美和对“那夜的好豆”“那夜的好戏”的美好情感放到同一个维度,便于学生理解感受。

教学部编本七(下)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时,从“誓言”切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初读誓言后思考:“作者对故乡土地立下如此深情的誓言,这种深情在文中是如何流泻的?”引导学生从文字的诵读中品味:1.选择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词语,赞美故土的丰饶美丽,“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奔流似的马群”“皮鞭的脆响”“红布似的高粱”“斑斓的山雕”“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2.景物密集而跳跃的排列方式表现激越的情感。3.深情回忆在故土生活足迹,“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4.以故乡对自己的急切呼唤表达对故乡的魂牵梦绕。5.将对故乡的深情和对敌人入侵的悲愤交织一体:“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以“誓言”为切口,以语言品赏为抓手,以情感体会为目的。这样,独特的景物、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我”的独特情感汇集成课堂的主流,清晰而简洁。

再如,部编本八(下)第一单元《安塞腰鼓》,选取“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作为切口,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意义?”文章写鼓的奔放,写舞的强劲,写生命的力量,追本溯源,是厚实苍茫的黄土地滋养了朴实豪放的高原人。人情和土地的交融,才创造了这片土地上灿烂的文化,创造出安塞腰鼓这样的奇观。进而明白在一定地域内,一群人长时间用某种方式表达共同的心理感情,这就成了一种风俗、一种景观、一种文化。《安塞腰鼓》就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诗意赞美。(www.daowen.com)

部编本七(下)《老王》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无疑是解读文章的焦点。潜入字里行间,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感受“幸运”背后的“不幸”,体会“不幸”中给予别人温暖的善意,进而领会“愧怍”里体现的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知识分子善待世界、一路修行的高贵人格。

行文过程是作者情感流淌的过程,情感的回旋聚集处,也是所有的文字奔流的方向。抓住这样的句子解读文本,也就纲举目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