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情感脉络:小说中的心理反差体验

情感脉络:小说中的心理反差体验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从心理活动入手看《社戏》,可以有以下好处:首先,文章由“想看戏—看戏—想念戏”筑起一道内容和情感的环线,看社戏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想念社戏是文章的主体情感,而流动在文章中的心理活动则是支起内容和情感的支点。从而体会出文章的感情脉络。

情感脉络:小说中的心理反差体验

迫切的、曲折的看戏前奏,无趣的、忍耐的看戏过程,这么强烈的反差,按照常理,这场社戏应该不受待见才是,可是,“我”却深情独白: “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透过心理脉络不难理出情感脉络,那就是:悠悠情长不唯戏。

是“我”看戏不成,“急得要哭”时,双喜急“我”所急,大悟似的提议了“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然后“写包票”说服外祖母和母亲。

是“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而他们白天都看过戏,且这些农家少年明明是“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的。

是“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的保护,是“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的优待,是戏不好看时的安慰,是偷豆时阿发主动申请被偷的纯真友好,是六一公公送豆的纯朴热情……

是平桥村那些美好和谐的人情美,让“我”时隔多年依然“想”社戏,“想”社戏外的美好生活剧。(www.daowen.com)

由此可见,从心理活动入手看《社戏》,可以有以下好处:

首先,文章由“想看戏—看戏—想念戏”筑起一道内容和情感的环线,看社戏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想念社戏是文章的主体情感,而流动在文章中的心理活动则是支起内容和情感的支点。抓住了心理活动的支点,想看社戏的如痴如醉和看社戏的索然无味的对撞和反差就能激起读者的思考:为什么不好看的戏却让人不能忘记?从而体会出文章的感情脉络。

其次,《社戏》一文40节文字,正面写看社戏的内容只有14—21节共8节文字,所占篇幅确实不多,许多内容看似与社戏无关,比如,开头写“我”在平桥村的生活,看社戏遇到的波折,看戏途中的景,归航的欢乐,等等,但是,从心理活动的角度看,这些内容又无一不和社戏关联,无一不为“我”对社戏的感情蓄势。因为想看社戏是看社戏的前奏,看戏归航是看社戏的尾声。

最后,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描写相对于语言、动作等其他描写,有着更大的难度。本文想看社戏和看社戏两个部分的心理描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范例。想看社戏部分通过身边人物反衬、通过景物烘托、通过动作展现、通过幻觉突出等多个角度描写心理,使心理活动形象、丰富地展示出来;看社戏过程中,将“我”的心理流动过程层次清晰、细致完整地描绘出来。从心理描写切入教学,不仅方便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脉络,更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本文生动形象的心理描写进行语言感悟和建构,进行心理描写的学习和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