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号”是一艘新型的现代化船舶,装备了先进的导航通讯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1978年12月7日,45000吨级载驳船“慕尼黑号”装上最后一艘驳船后,缓缓驶出了不来梅港。这是它第62次航行。出港后,“慕尼黑号”便开足马力向目的港——美国萨凡纳港驶去。
“慕尼黑号”在灰沉沉的大西洋上连续航行了4昼夜。12日凌晨0时7分,报务员恩斯特同他的好友——“加勒比号”报务员通话,告诉他:“……天气不好,风浪很大,海浪不断冲击着船身……”3小时后,即12日凌晨3时10分,“慕尼黑号”发出遇难求救信号。遇难方位:北纬46度15分,西经27度30分。希腊籍货船“麦里欧号”第一个收到求救信号,但始终未能同“慕尼黑号”建立联系。于是“麦里欧号”报务员迅速发出了“慕尼黑号”遇难的信号和方位。在大西洋航行的许多船只都收到了这一信号。
“慕尼黑号”始终无声无息,一直没有报告出事原因。12日早晨,美国海难救助中心发布公告,要求在“慕尼黑号”遇难的附近海域航行的船舶相应改变航向,协助搜寻“慕尼黑号”船员。救助拖轮从荷兰、比利时、西德、英国等地相继以最快的速度驶向出事地点。上午10时50分,英国皇家空军出动最先进的反潜飞机参加救助“慕尼黑号”遇难船员的工作。110艘船及13架飞机在方圆100海里的海面上来回搜索,但是,大西洋上除了汹涌的浪涛外,没有“慕尼黑号”遇难的任何踪迹。救援的希望随着白天的过去越来越渺茫。
12月13日上午9时6分,比利时人西诺特在很少使用的8238.4千赫收听到一个有明显德国口音的英语呼号:“呼救,呼救……这是MU……”几秒钟后又出现了“北纬56度15分……”的呼号,显然,“慕尼黑号”的船员还活着。西诺特立即用电传报告了哈利法克斯电台。这一简短的消息立刻传遍了大西洋上空,犹如一团烈火燃起了人们救助“慕尼黑号”的希望。几小时后,惊异和希望又化成了忧伤和失望。中午12时,荷兰救助船收到了“慕尼黑号”无线电浮标的微弱信号。按照国际惯例,只有当船舶行将沉没时才能投放无线电浮标。据此推断,“慕尼黑号”已经葬身海底。美国海难救助中心在当天下午正式宣布:西德籍载驳船“慕尼黑号”于12月13日11时左右在亚速尔群岛以北遇难沉没,船上28人失踪。公告发布后不久,又找到了“慕尼黑号”上装载的3艘驳船和一艘救生艇。(www.daowen.com)
正当救助工作准备结束之时,事情又出现了转折。当晚18时以后,美国海军监听站在2182千赫上连续听到10次内容相同的“慕尼黑号”海难求救信号,间隔时间1~1.5小时。其中还用英语呼叫“船上有28人”。另外两个美军监听站也听到了这次呼号,并录了音。从电台的发射功率判断,“慕尼黑号”并没有沉没,可能还在大西洋上漂泊或者锚泊在人们所不知的地方。
美国海难救助中心研究了这些情况后,重新制订搜寻方案。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慕尼黑号”仍然毫无下落,美国海难救助中心决定维持原结论,并于12月22日正式结束对“慕尼黑号”的搜寻救助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