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清江南望族与昆曲的传承与传播

明清江南望族与昆曲的传承与传播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鹿城诗集》载,当时江南各地的知名文士大多和梁辰鱼有交谊,如曲家曹大章、吴嵚、张凤翼、屠隆、张新、顾正谊、谢含之等。同书卷一二《昆腔》称当时豪门大族家乐演唱昆曲,“取声必宗伯龙氏”。必须指出的是,梁辰鱼并不是梁氏唯一嗜好并精通昆曲的人。笔者推测,由于浓厚的艺术氛围,梁氏致力于昆曲的很可能不止梁辰鱼和梁园祖孙俩。

明清江南望族与昆曲的传承与传播

嘉靖、隆庆年间,致力于昆曲艺术的望族为数众多,试拈数例说明。培育了梁辰鱼的昆山梁氏是官宦世家,祖籍大梁,元朝时其先人梁元德任职昆山,遂移家于此。梁辰鱼曾祖梁纨,曾任泉州同知;祖父梁鸣鹤,曾任高唐州判;父梁介,曾任平阳训导。梁辰鱼,字伯龙,诞生于正德末年。其主要生活于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嗜好昆曲,在魏良辅之后“起而效之”,[1]“独得其妙”,“啭喉发响,声出金石”。[2]他曾广收门徒,《梅花草堂笔谈》卷八《梁顾》描写了他课曲时的情景:“往见梁伯龙教人度曲,为设广床大案,西向坐而序列之,两两三三,递传叠和,一韵之乖,觥斝如约。尔时骚雅大振,往往压倒当场。”可见,他态度非常认真,重视音律,对学生约束甚严,并没有视清曲为一种消遣的玩艺而随意为之。他置有家乐,所畜皆“曲房眉黛,亦足自雄快,一时佳丽人也”。[3]他还擅长创作,是卓有建树的曲作家。屠隆《鹿城集·序》云:“伯龙少时好为新声,是天下之绝丽,余闻而太息。”知梁辰鱼于水磨调诞生之初就已开始创作,作品有北杂剧《红线》、南杂剧《无双补传》、传奇《吴越春秋》(后修改为《浣纱记》)、散曲集《江东白苎》等。其中,《浣纱记》是昆曲史上演出最频繁、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梁氏官位不显,却与昆山巨室顾氏、叶氏、周氏和太仓琅玡王氏等联姻。梁辰鱼有两个堂姑、一个姑姑嫁入顾家,其中一位就是顾鼎臣子顾履方的正室。梁辰鱼《鹿城诗集》卷七有《春夜宴离薋园,别王元美、敬美二表叔》,卷二一有《送王元美叔赴晋阳》等,知王世贞和梁辰鱼是表亲关系。另,梁介妹嫁昆山俞氏,知名文士俞允文为梁辰鱼姑父。俞允文长于诗文,与王世贞交厚,名列“广五子”。据《鹿城诗集》载,当时江南各地的知名文士大多和梁辰鱼有交谊,如曲家曹大章、吴嵚、张凤翼、屠隆、张新、顾正谊、谢含之等。据此,梁氏的社会关系相当广泛,又喜欢和亲友聚会,而且“一切诸会,罗列丝竹,极其华整”。[4]明隆庆六年(1572)秋,王世贞在《梁伯龙古乐府·序》中云:“自伯龙之为南音,苟不至于不毛,其儇竖游女皆能习而咏之。”潘之恒《白下逢梁伯龙感旧》二首云:“梨园处处按新词,桃叶家家度翠眉。一自流传江左调,令人却忆六朝时。”“一别长干已十年,填词赢得万人怜。歌梁旧燕双栖处,不是乌衣亦可怜。”[5]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卷五《梁伯龙》云:“歌儿舞女,不见伯龙,自以为不祥,人有轻千里来者。”同书卷一二《昆腔》称当时豪门大族家乐演唱昆曲,“取声必宗伯龙氏”。[6]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一四“梁辰鱼”条引用王世贞诗云:“吴阊白面游冶儿,争唱梁郎雪艳词。”焦循《剧说》卷二甚至引《蜗亭杂订》称“《浣纱记》至传海外”。

可见,不管深宅大院,还是市井小户,都传唱梁辰鱼的作品。而且,他培养的清曲师四处播撒昆曲艺术的种子,并代代相传,将昆曲艺术发扬光大。梁辰鱼的影响之大,在昆坛地位之高,仅次于魏良辅。

必须指出的是,梁辰鱼并不是梁氏唯一嗜好并精通昆曲的人。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卷一三《梁雪士》云:“梁雪士性癖舵歌,至忘病瘦。为人辨韵,不免取憎,故是道中人好胜应尔。雪士既病,与予坐城南角,歌《春归》一阕。”卷七《西林》云:“晚食讫,偕雪士、子琴、三倩步至西林,龛灯无火,台殿寂然。雪士作曼声数阕,栖鹃答响而已。”同书卷八《梁顾》云:“梁雪士将诣白门,来别,辄与邹瑞卿按拍竟日。”梁园,号雪士,梁辰鱼从孙,与张大复相过从,一生痴迷昆曲,以度曲为乐,颇有乃祖之风。笔者推测,由于浓厚的艺术氛围,梁氏致力于昆曲的很可能不止梁辰鱼和梁园祖孙俩。

梁氏的姻亲雍里顾氏是昆山明代最煊赫的巨族之一。在元末,顾氏涌现了谙于音律,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顾瑛。在玉山草堂,顾瑛和柯九思、杨维祯、高明、熊梦祥、张翥、倪瓒等友朋征歌度曲,其风流豪爽,为东南之冠。明弘治十八年(1505),顾瑛后裔顾鼎臣考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康,有《未斋集》《文康公全集》等。顾鼎臣畜有伎乐,《鹿城诗集》卷一〇有《月夜同袁黄州诸君宴顾茂俭宅,听顾相公侍姬弹筝》。案,“顾相公”即指顾鼎臣。顾鼎臣从孙顾梦圭,字武祥,号雍里,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有《疣赘录》《入蜀稿》《北海集》《还山集》《顾廉访集》等。顾梦圭通音律,擅长散曲,《曲品》卷上“不作传奇而作散曲者”列为上品,称许他为“名族标英”。《南词韵选》和《南北宫词纪》选有他的作品。顾梦圭二子皆以工曲而著称,长子顾允默,字茂仁,又作懋仁,约明穆宗隆庆前后在世,著有《五鼎记》传奇,《曲录》著录。吕天成《曲品》卷下评《五鼎记》云:“主父偃恩仇分明,写出最肖,旦不与生对,甚新。第《五鼎》欠发挥,徒寄之一言耳。”据此,该作敷演的是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可惜剧作已佚,唯《群音类选》卷一九录其《借贷遭辱》《陈后怨宫》《主父雪愤》等三出佚曲。顾梦圭次子原名顾允焘,改名懋宏,字靖甫,又字茂俭,又作懋俭,号蓉山,曾游太学。明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中举,累官至莒州知州,自免归,筑室东郊,吟啸终老,有《炳烛轩诗集》《南雍草》等,又著有《椒觞记》传奇,《曲录》著录。吕天成《曲品》卷下云:“《椒觞》,陈亮事真,此君似有感而作。梁伯龙极赏之,固是甚有学问者。”《群音类选》卷一五收录《西湖游闹》《旅馆椒觞》《罗织怨招》《狱中见弟》《战捷胜游》《师生宴雪》等五出佚曲;《月露音》卷三与卷四收录《宴雪》《登第》《赏月》等三出佚曲。从现存各出曲名,可推断该剧敷演南宋著名爱国词人陈亮壮志绸缪,身遭构陷,最终领兵抗金并获胜的故事。[7]顾允默兄弟是太仓曲家张新的入室弟子,又和梁辰鱼相亲厚。他们的堂伯祖顾履方是梁辰鱼的堂姑父,有较近的姻亲关系。据《鹿城诗集》载,梁辰鱼有十五首诗写到顾允默兄弟,与兄弟聚会十二次,还有三首是送别和怀人之作。顾允默兄弟深受梁辰鱼的影响,在梁辰鱼之后顾懋宏亦收徒授艺。《梅花草堂笔谈》卷八《梁顾》描写了顾懋宏教人度曲的情景:“其后则顾靖甫掀髯征歌,约束甚峻,每双环发韵,命酒弥连,颐翕翕然而不敢动。伯龙已矣,靖甫岂可多得。”可见,顾懋宏和梁辰鱼的教学方法颇有相近之处,都很重视咬字发音的准确性,要求非常严格,可谓一丝不苟。他的徒弟中,陈元瑜和谢含之为曲坛俊彦,最为知名。梁辰鱼《鹿城诗集》卷二三《谢含之西城草堂八韵》云:“芳草闲门闭,清歌数举觞。”谢含之的生活方式颇有士大夫的风范,可能也出身名门。

太仓张氏张小泉和张新叔侄是魏氏高徒,颇有造诣。张小泉生平不详,曾师事魏良辅;张新,字铭盘,号五云,[8]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曾任工部都水司郎中,加赠奉政大夫,后闲居林下。沈德符《万历野获篇》卷二四《技艺·缙绅余技》云:“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如太仓张工部新、吴江沈吏部璟、无锡吴进士澄时,俱工度曲。每广座命技,即老优名倡俱皇遽失措,真不减江东公瑾。”入仕前后,张新一直以度曲、论曲为乐,与其叔张小泉,以及著名清曲家赵瞻云和雷敷民等人往来切磋,又创出“南马头曲”。熟悉“南马头曲”的赵瞻云以其精湛的清曲技艺成为万历首辅大臣王锡爵的门客,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从子王士的老友。[9]王锡爵和王士都喜好且精通昆曲,家中养有家乐,赵瞻云和他们过从甚密,经常指导其家伶唱曲是很有可能的。张新收有一批弟子,上述顾允默兄弟和长洲人吴芍溪都较为出色,还曾指教明清之际的著名曲师钮少雅。长洲人钮少雅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往太仓向魏良辅求教,不意魏已离世,遂拜谒张新,得其指授数旬。又和魏氏高徒张怀仙、任小泉晨夕研磨,受益匪浅。钮少雅归里后,张新向他推荐了得意弟子吴芍溪。吴芍溪以张新之道教导钮少雅,直至三年后他突然去世。学成之后的钮少雅长期寄身朱门为曲师,在吴江、宜兴、嘉善等地授曲二十年。归乡后,相继在里中郑、郭、徐三家服务九年。此后又应邀到松江,在嘉靖朝首辅大臣徐阶曾孙徐庆卿家中授艺。[10]钮少雅辗转各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昆伶,张新与其叔父张小泉、赵瞻云、雷敷民等人所唱的“南马头曲”得以发扬光大。

长洲文氏乃书香门第,曾涌现文徵明、文彭、文嘉、文元发、文肇祉、文震孟、文震亨和文秉等一大批以书画和诗文而著称的名人。文徵明主要生活于明弘治、正德和嘉靖年间,在书画和诗文之余还涉足昆曲。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他亲手抄录魏良辅总结水磨调歌唱方法与规范的《南词引正》(一称《曲律》)。他与梁辰鱼交好,曾为《鹿城集》作序;还曾填写散曲,现存小令和套数各五首,收于《吴骚合编》《南北宫词纪》《群音类选》《吴歈萃雅》等。他置有家乐,“最喜童子唱曲,有曲则竟日亦不厌倦”。[11]汪道会《烟条馆闻歌》五首,其一云:“新词不是古《梁州》,别有江南《白苎》秋。每到关情声更咽,圆匀一串出珠喉。”其二云:“深院回廊小阁西,阁中齐唱《白铜鞮》。不知和曲声嘹亮,但讶华林莺乱啼。”“秦淮曲里闻应少,吴苑台边听却稀。魏甫死来黄二老,清音一派在兰闺。”[12]案,汪道会,休宁人,主要活动于隆庆、万历年间,与其兄汪道昆、汪道贯并有才名,同为新安诗派的骨干,曾与王世贞、屠隆等于杭州西湖共举南屏诗社;烟条馆为文徵明馆名;“黄二”当指著名曲师黄问琴。从这三首诗来看,文氏还畜有女伎,曾演唱梁辰鱼的《江东白苎》,歌声珠圆玉润,感人肺腑,演艺颇为精湛。文徵明长子文彭,字寿承,号三桥,隆庆初为南国子监博士,能诗,工书画,尤擅篆刻,有《文博士集》。文彭精通音律,长于散曲,现存一首套数,载于《群音类选》。文彭还与其弟文嘉抄录、整理、收藏了部分戏曲典籍。据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卷五《董解元西厢》和张羽《西厢搊弹词·序》载,文彭曾从西山汪氏借得《董西厢》元刻本,手自抄录。文彭所藏元本《琵琶记》上卷卷末下之右方有墨书云:“嘉靖戊申七月四日重装,三桥彭记。”有钱氏收藏印,又有文嘉印。戊申,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

在嘉靖、隆庆年间,从事昆曲的远不止上述四家。望族,尤其是权豪之家,多畜伎乐,演习昆曲是自然而然的。

这一时期,昆曲并不囿于苏州一地。昆曲向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其一,江南文士到全国各地为官、游历,因为喜爱昆曲,有的随身带着家乐,开展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邀请亲朋参加,把昆曲的种子带到了大江南北;其二,苏州等地的职业昆班主要以船为交通工具,沿水路到大江南北的城市或村镇演出;其三,其他地区的文士或商人在江南各地为官、经商或游历,因为喜好昆曲,返乡时带回了擅长昆曲的伶人。赴外地为官、游历的文士大多出自望族,特以南京为例说明。潘之恒在《亘史外纪》卷二〇《艳部金陵》中云:“趋狭斜者竞新曲,以昆山魏良辅调相高。”《艳部金陵》写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此处的“新声”指的就是水磨调昆曲,“趋狭斜者”则是一批喜爱昆曲的文士,包括歙县潘之恒、金坛曹大章、武进吴嵚、昆山梁辰鱼等。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曹大章和吴嵚赴南京参加乡试,同榜中举,在秦淮河征歌度曲。次年,吴嵚校正魏良辅《南词引正》,曹大章特意为该书作叙,赞誉水磨清曲“情正而调逸,思深而言婉”,故而“吾士夫辈咸尚之”。[13]曹大章,字一呈,号含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会试会元,殿试又夺得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有《曹太史含斋集》;吴嵚,字伯高,一作宗高,别号昆麓,官至大名知府。曹大章曾撰写传奇《应书记》,散曲现存小令两首,套数一首,收录于《南词新谱》《南宫词纪》等;吴嵚亦有散曲留世,《曲品》卷上“不作传奇而作散曲者”评为上品,赞其“会心丝竹”。他们以曲会友,常常流连于秦淮河畔的歌场中。明隆庆四年(1570),他们和梁辰鱼在秦淮河畔发起“莲台仙会”,组织十四位歌伎赛曲,并邀请一批名士欣赏。曹大章和潘之恒还分别撰写《莲台仙会品》和《莲台仙会叙》,标举名士风流,造成了一定的声势。另外,还有华亭的何良俊。吴承恩《射阳先生存稿》卷一《金陵何太史宅听小伶弹筝次韵》云:“玉柱银筝艳复清,吴儿歌曲更生情。”据该书卷三《广寿》载,吴承恩曾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游历金陵,而何良俊恰恰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冬赴南京担任翰林院孔目一职,此处的何太史当指华亭的何良俊。何良俊,字元朗,号柘湖,贡生,嘉隆年间与其弟何良傅并享才名,其家畜伶已久,祖孙数代喜好乐曲。可见,望族文士梁辰鱼、何良俊、曹大章和吴嵚等促进了昆曲在南京的传播和流行。(www.daowen.com)

万历以后,江浙一带从事昆曲的望族日趋增多,如长洲申氏(时行)、张氏(凤翼)、许氏(自昌),太仓太原王氏(锡爵)、琅玡王氏(世贞),吴县徐氏(泰时)、范氏(允临),吴江沈氏(璟)、顾氏(大典),常熟严氏(讷)、钱氏(岱)、徐氏(复祚),无锡邹氏(迪光),如皋冒氏(梦龄),鄞县屠氏(隆),山阴张氏(张汝霖)、祁氏(承),余姚孙氏(如法)、吕氏(玉绳),会稽王氏(骥德)、冯氏(梦祯),上海秦氏(凤楼)和顾氏(名世)等,现仅举三例说明之。松江府与苏州毗邻,风气相近,早在嘉靖、隆庆年间,水磨调就已经较为流行。[14]华亭宦官世家顾氏于明嘉隆年间开始畜乐,很可能是松江府较早从事水磨调的望族之一。明嘉靖五年(1526),顾中立与其弟顾中孚同登进士,顾中立官至南京刑部主事,顾中孚官至广西左参议。顾氏资财豪富,其甲第之侈、田畴之盈、僮仆之多、园林之胜不唯冠于松江,亦甲于江南。园内“笙歌间出”,“游女缤纷,度曲弹筝”。“凡宦流雅集名流胜会”,“莫不于此寻芳觞咏,殆无虚日”。[15]顾中立长子顾正谊,号仲方,自号亭林,工诗画,明万历年间华亭画派领袖,由国子生授武英殿中书舍人。顾正谊兼善散曲,曾创作《笔花新乐府》,含二十首小令和六首套曲。陈继儒《题〈笔花楼新声〉》云:“而又令绿珠雪儿从步丝障后,醉拍紫玉板唱之,则一字一绢可也。”[16]据此,顾正谊养有家伎,所填曲皆由家伎演唱。王伯稠《王世周先生诗集》卷一二有《秋夜云卿诸子饮顾仲方馆,时有歌妓》,知顾正谊热衷于征歌度曲。顾正心,字仲修,号清(一作青)宇,顾中立次子,以诸生入太学,赐光禄大夫。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云:“近年上海潘方伯从吴门购戏子,颇雅丽,而华亭顾正心、陈太廷继之。”《玉华堂日记》多次记载顾正心家乐的演出活动,如,明万历十六年(1588)五月二十九日,“赴青宇、□庵席,午入座,刘生陪,本家梨园做《存孤记》。……完戏,苏□老串戏,颜小村侍,又小梨园串伯喈四折,三更散。”闰六月十三日,“饮青宇家,梨园抵暮散”。明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二十四日,“(郡城伯玄家)青宇戏子做戏”。明万历十九年(1591)五月初四,“顾青宇送歌童苏应龙来,改名来苏……命新童串戏”。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七月初七,“赴顾青宇席,有二幼女做戏”。可知,顾正心的家乐规模很大,包括成年优人、优童和女童,演出活动相当频繁,除了在本家做戏,还常常演出于友人宅第。顾正谊兄弟的侄孙顾威明也嗜好昆曲,《柳南续笔》卷二《剃须偿米》云:

云间顾少参之曾孙名威明者,席先人余业,有田四万八千亩,而性豪侈,喜博。又酷好梨园,集远近轻薄子演《牡丹亭》传奇。有一少年装杜丽娘者,须剃去髭须,少年故靳之,进曰:“俗语云:‘去须一茎,偿米七石。’倘勿吝,乃可从命。”顾笑曰:“此细事耳。”即令一青衣从旁细数,计去须四十三茎,立取白粲三百石送至其家。其作为大抵如此。

上海顾氏也是戏曲活动很繁盛的望族。顾名世,字应天,又字莘夫,号龙海,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官至尚宝丞,谢职归,筑露香园,与其兄名儒“婆娑游息其中,日无虚客,客无虚觞,或对弈,或投壶,或赋诗,或度曲,杖屦所至,望见者以为神仙中人”。[17]顾箕英,顾名世长子,字汇(一作会)海,科场失意,布衣终老。《玉华堂日记》载,明万历十五年(1587)四月十二日,“席设乐寿堂,请陆婿及瞿三川,馆宾汪、朱、赵、刘陪,顾会海弋阳梨园,起更散”。明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二十二日,“唤会海□园做戏”。知顾箕英畜有家伶,且演出弋阳腔。就士大夫普遍鄙视弋阳的观念来看,上海顾氏在演出弋阳腔的同时,应该也兼及昆曲。顾箕英季弟顾斗英,字振(一作震)海,一字廷韩,有诗才,亦以布衣终老,有《小庵罗集》。《列朝诗集》丁集卷一〇《顾公子斗英》云:“少有隽才,磊落不羁,穷服馔娱声色,选伎征歌,座客常满。日费万钱,不吝。”可见,顾箕英、顾斗英兄弟以征歌度曲为乐。清初叶梦珠写作《阅世编》时,露香园已为瓦砾荆榛之地。他不由得喟然长叹:“海内被其绣,尝其蔬者,尚以露香为征歌选舞之场也,亦可为长太息矣。”[18]

上海潘氏为簪缨世族,起家于潘奎(字用章,号颐庵)。潘奎子潘恩,字子仁,号湛川,更号笠江,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累官至左都御史,巡抚河南,谥恭定,有《潘笠江先生集》与《潘笠江先生近稿》等。“其后不特任子、资郎,联镳接踵,即科第亦累传不绝。……衣冠轩冕,绵衍百年。”[19]潘恩三弟潘恕,字子行,号讱斋,官至光禄寺监事;潘恩长子潘允哲,字伯明,号衡斋,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至山东副使;潘恩次子潘允端,字仲履,号充庵,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历官至四川布政使;潘云龙,潘允端次子,精于书法,万历年间授中书舍人,终工部员外郎。随着潘恩的飞黄腾达,潘氏在嘉隆和万历年间显赫一时。明万历五年(1577),潘允端退职归田,居豫园二十余年。同邑秦嘉楫置办家乐,潘允端和顾正心、陈太廷等人相继效仿,创造了“松人又争尚苏州戏”的局面,潘氏豫园以昆曲为主的戏曲活动尤为繁盛。《玉华堂日记》记载颇详,现拈取数例:明万历十六年(1588)二月二十日,“时文带苏州小厮数辈来卖,诸儿欲分收之”;同年三月十六日,“小厮初学串戏”;同年十一月十二日,“黄昏,予上席……吴门家子弟做戏”。明万历十七年(1589)九月初九日,“大戏子做戏”。明万历十九年(1591)闰三月十一日,“做唐明皇杂剧”;同年四月十五日,“赴五儿席,大、小二班做戏,一更散”;同年四月二十四日,“五儿备小酒小坐,大班做戏,一更已”;同年九月初九日,“麦可教新合太平戏子做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六月二十日,“辰,曹成说各童违教,责治”。据上引资料,潘允端从明万历十六年(1588)开始购买吴门和太平戏子,一共组成了三副家乐,规模比较大,拥有优童三十余位,包括由吴门小厮组成的大班和小班以及太平戏子班。麦可、曹成相继担任潘氏家乐教师,教习昆曲和太平腔。他们能演出传奇和杂剧,剧目有《琵琶记》《荆钗记》《宝剑记》《精忠记》《连环记》《西厢记》《明珠记》等十九种。豫园内的乐寿堂和玉华堂,为家乐演出的主要场所。潘氏家中有事无事,事大事小,都要演戏。潘的家人受到影响和熏陶,大多喜爱昆曲。潘氏本人及其子、继室、姬妾都有表演才能,时常同台演出。据《玉华堂日记》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四月初二日,予与四儿做戏二本,抵暮散”;同年四月十三日,“阿桂来,留,合家人做戏”;明万历十八年(1590)十月初五日,“晚同朱□斋刘赤城、二儿串完数出,五房小夜饭”;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二月初五日,“申,三小孩童请余内室扮戏,黄昏散”。[20]可以说,潘允端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之家。不仅潘允端,其四叔潘恕、兄长潘允哲与次子潘云龙都畜有家乐,好听歌观剧。据《玉华堂日记》载,明万历十四年(1586)十月初八日,“往四叔家拜寿……午雨,往赴宴,本家女戏抵暮散”;同年十月十四日,“在四叔家,女戏抵暮散”。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五月初五,“二儿家小戏子试三四出”;同年七月十一日,“遣二儿家戏子往县为徐公父生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九月初一日,“午,各乡宦粮长来贺,礼不受,留坐,共十九人,日晡散,南门小戏子”。案,南门,指潘允端兄潘允哲家。另外,潘允端还曾将优童呈瑞、呈辅分别送给外孙和大侄子,则其外孙和大侄子很可能亦畜有家乐。可见,喜好昆曲是上海潘氏家族文化的特色。

其他望族的昆曲活动也大抵如此,对昆曲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除了繁华、富庶的江南,不少偏远之地也响起了昆曲轻柔婉折的乐声。据汪道昆《太函集》卷二九《王子镇国少君传》和东圃主人《大雅堂·序》载,早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坐镇湖北襄阳的明宗室朱佑柯“设部乐习吴歈”。[21]新安人胡学夔《游万华岩记》载,明万历三年(1575)冬,郴州府吏目朱裳邀约友人游览万花岩。“朱公向岩布席,酒方举,一举、春卿骑至。讶其来迟,三觞之,遂顾苍头作吴歈,众更纵饮以和”。朱裳,字阳卿,吴县人,监生,万历初在郴州府为幕僚。[22]朱裳的男仆能唱昆曲,应该是自吴中带去的。苍头歌唱时,众人相和,对昆曲已经很熟悉。可见,万历初年,昆曲已经传播到湘南郴州,始作俑者很可能就是朱裳。昆曲在湘南流传时,融入当时当地的方言和语音,渐渐形成了昆曲的一个分支——湘昆。除了湘昆,昆曲分支还有北昆、京昆、徽昆、赣昆、晋昆、川昆、甬昆等。它们构成了一个相当庞大的体系,是昆曲发展史上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据《列朝诗集小传》丁集“阮邵武自华”和“屠仪部隆”条载,阮大铖叔祖阮自华任福州推官期间好宾客,嗜酒,“为人跌宕疏放”,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与屠隆、曹学佺等人“大会词客于凌宵台,推屠长卿为祭酒,丝竹殷地,列炬熏天,宴集之盛,传播海内”,“名士宴集者七十余人……梨园数部,观者如堵”。屠、曹等人的家乐参加了盛会,六十一岁的屠隆亲自登台,演出了《四声猿》中的《渔阳三挝》(《狂鼓史》),扮演祢衡。此外,陈一元《漱石山房集》卷六有《九月望日直社观〈彩毫〉剧,分得三江》,曹学佺《石仓诗稿》卷三二有《陈泰始直社,演〈彩毫记〉,余因病不赴,分得二箫》,莆田人姚旅完成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前的《露书》卷九有福建演出《昙花记》的记录。《彩毫记》和《昙花记》都出自屠隆的手笔,他的家乐曾多次搬演。据此,由于屠隆和阮自华这两位出身官宦之族的文士推波助澜,明万历年间昆曲已流传到福建。

一言以蔽之,从明嘉靖到万历年间,昆山梁氏和顾氏、太仓张氏、长洲文氏等江南望族通过习艺、授徒、填曲、写戏、畜伎、征歌、度曲等方式带动了昆曲的传承和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