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清江南望族祭祖演出兴盛,历史资料表明

明清江南望族祭祖演出兴盛,历史资料表明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据载,江南望族的祭祖演出始于明嘉靖、隆庆年间。据笔者掌握的材料,入清后,尤其是晚清,祭祖演出非常兴盛。为便于叙述,现整理望族祭祖演出的情况,如表3-1所示。

明清江南望族祭祖演出兴盛,历史资料表明

祭祀的日期和形式,各地的风俗大致相同,大多选择元旦春分、清明、端午、中元节秋分、中秋、重阳、十月朔、冬至除夕等,采取祠祭、墓祭和家祭等形式,规模大小和祭品丰俭各各有别,但仪式的步骤大同小异,对祖宗的虔敬之心是共同的。就笔者翻阅数百部家谱获得的资料来看,不少望族四时皆有祀,但每年春秋(或春冬)两季的祭祀是必不可少的,由族长(宗长)主持,在祠堂举行。每至祭期,“子孙与祭者必须向晨斋集,至期风雨不移”。不过,不同的家族,祭祀的具体日期各不一样。上海朱氏家族的春秋两祭分别于三月初二与十月初二进行[4];华亭秦氏家族“春祭以三月十五日为定期”,“秋祭为九月十五日为定期”[5];鄞县冯氏家族“祭期定于元旦日及春清明后一日、秋中元后一日、冬至日,凡四期”;[6]杭州闻氏家族“每年春祭以正月初三日为期”,“秋祭以七月十五日为期”;[7]会稽钱氏每岁春秋二祭分别于二月十六日与八月廿四日致祭。[8]除了春秋(或春冬)两祭,部分家族还在始祖和某些显祖的诞辰、部分节日时令等举行大型的祭祀仪式。

墓祭每年不止一次,清明和十月初一的祭扫比较固定,但各地、各族的风俗与规定有所不同,如,上海县的风俗就是“岁止、寒食节一上先人丘墓”;[9]乌程凤林严氏在《家范》中明文规定族人每年于寒食、十月初一展墓;[10]湖州菱湖孙氏“春祭定于正月初二日,冬祭定于冬至日,不得或先或后,违者罚”;[11]萧山等地,扫墓又称“扫松”,一般在十月末。

除了大型仪式,族人还自发捐资,组织祭会,在某位显祖的诞辰、忌日,以及元宵、中元、中秋、冬至等节日时令举行祭祖活动,以补大型仪式之不足。与祭者限于会员,有时也邀请宗房长与族中各位缙绅,但一般不要求其他族人参加。如,鄞县屠氏七世祖屠滽官至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左都御史;九世祖屠大山官至南京兵部侍郎、应天巡抚,兼提督军务;天生公屠献宸虽然只做到南明鲁王政权的兵部主事,但却因参加抗清活动,事败被俘,不屈而死,成为忠烈典范。为了纪念、弘扬他们的功德,其后人先后成立“岳降会”“嵩生会”和“辉映社”,分别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和道光元年(1821)开始在他们诞辰或忌日致祭,其中,“嵩生会”在民国仍在活动。此外,屠氏还分别于道光二年(1822)、咸丰八年(1858)和光绪十八年(1892)成立“冬至会”“中元会”和“一阳会”,分别在冬至和中元操办祀仪。再如,山阴阳川孙氏先后创办11个祭会,其中,文昌会最为隆重。在清康熙、雍正间,孙氏旧有文昌、武帝二会,“缘祀产无多,租息微薄,难伸尽物之诚”。雍正七年(1729),30位孙氏族人与5位同里王姓“各捐资一两二钱,续增一会,即交司事之人生息置产”。该会将会员分成五扇,轮流主持文昌帝诞辰的祭祀。嘉庆十八年(1813),又有20位族人捐资入会。[12]据此推测,该会很可能延续到清末。据《(余姚)兰风魏氏宗谱》卷三,该族于清乾隆、道光和同治年间相继成立了新老特祭会、新老灯祭会、新老蒸祭会、宗报会和宗德会等8个祭会,于冬至和元宵节祭祀会员父祖等。另外,宁波的姚南丁山方氏,湖州的吴氏,上虞的驿亭李氏,山阴的张川胡氏和水澄刘氏,余姚的杨氏、泗门谢氏和北城邹氏等亦设有祭会。

在祭祖仪式中,奏乐是不可缺少的,起到迎神、侑食、送神的作用,乐人多属以吹拉弹唱为业的乐户。奏乐之外,往往要依“俗例演优”。[13]据载,江南望族的祭祖演出始于明嘉靖、隆庆年间。《(乾隆)诸暨县志》卷九《民俗》引隆庆骆志云:“祭荐备献礼者,数家屈指可尽,其贫家惟存墓祭而已。祈祷、佛老、巫史不一而足,近又有演戏者,盖以人道事神也。”据笔者掌握的材料,入清后,尤其是晚清,祭祖演出非常兴盛。为便于叙述,现整理望族祭祖演出的情况,如表3-1所示。

表3-1 明清江南望族祭祖演出情况一览表

续表

①转引自〔日〕田仲一成:《明清的戏曲——江南宗族社会的表象》,云贵彬、王文勋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142、148页。

续表

续表(www.daowen.com)

①转引自〔日〕田仲一成:《明清的戏曲——江南宗族社会的表象》,云告彬、王文勋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续表

①转引自〔日〕田仲一成:《明清的戏曲——江南宗族社会的表象》,云贵彬、王文勋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续表

①该家谱封面标为《(余姚)孝义黄氏宗谱》,但上海图书馆检索系统标为《(余姚)孝义西黄氏宗谱》,不知何故,特此说明。

续表

①刘韐(1067—1127),字仲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进士,宣和初知越州,后除京城四壁守御史。京城不守,遣使金营,不屈而死,年六十一,谥忠显,《宋史》卷四四六有传。山阴水澄刘氏以刘韐为远祖,故而设祭奉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