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清江南望族:昆曲艺术最大影响

明清江南望族:昆曲艺术最大影响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查氏不仅是文学世家,还有着浓厚的学术和艺术氛围。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查门子弟深受熏陶,养成了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实力。[62]部分武将之家也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如明末苏州昭勇将军张度家族。再如清初山阴的吴兴祚家族。

明清江南望族:昆曲艺术最大影响

如上文所述,一个家族要繁衍生息,兴旺发达,仅靠先天的血缘和后天的甲科、勋业都不够,还必须在文学艺术或学术领域有所成就,创造出共同的文化,并使之成为一种传统。这种传统是增强凝聚力,扩大社会影响,提升名望与地位,增强话语权的有效保证,因此,江南望族绝大多数重视本家族的文化建设,创办族学和书院,从事著述和研究,不仅在诗文、词曲、书画音乐、经史、小学等方面造诣精深,而且昆仲子侄人才联踵,成为文化世家。其成员或为文坛泰斗,或为艺苑大家,或为学界巨擘,有自我作祖,开宗立派的智慧、才能和勇气,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诗集、文集、词集、游记、日记、笔记、传奇、学术著作和书画作品,影响巨大而深远。不少家族还致力于刻书、藏书,建造大量的藏书楼,保存了不计其数、价值连城的文献,为文化的薪火相传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试以海宁查氏为例说明之。

海宁查氏始于元朝末年,明洪武年间,查氏子弟查恕(字仲容)以医术起家,被朱元璋召入宫中,受到封赏后因故暴卒,其弟查慧一脉以儒为业,渐渐兴盛。据《海宁州志》和《海宁县志》载,明清两代,查慧后人中考取进士和举人分别是19人和76人,在明代,查约(字原博,号瑟斋)、秉彝(字性甫)、志立(字鸣朝,号敬峰)、志隆(字鸣治,号绍庭)、允元(字任卿,号虞皋)祖孙四代皆进士及第,入朝为官。清代康熙年间,查氏一门达到鼎盛,查慎行兄弟叔侄十人前后相继,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佳话,被康熙誉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以科甲的成功为基础,查氏在文学、书画、教育和学术等领域成果斐然,令人瞩目。仅《海宁州志》和《海宁县志》就载录了查氏在经学史学、诗文、词曲、方志、诗话、笔记和小学等方面的著作数百种,作者共八十余人,包括十余位女性。在诗文方面,查家孕育了一大批诗人,尤以查继佐和查慎行最为杰出。以他们为中心,先后形成了两个诗人群体,前者有查继伸(字寐五,号毅斋)、查容(字韬荒,号渐江)、查沈、查嗣韩(字荆州,号皋亭)和查昌图(字天池,号半庄)等;后者有查嗣庭(字润木,号横浦)、查嗣瑮(字德尹,号查浦)和查揆(字伯葵,号梅史)等。[61]查继佐,本名继佑,又字伊璜、敬修,自号与斋,又号左隐、方舟、发标、钓玉、兴斋,晚号东山钓史,人称敬修先生,崇祯六年(1633)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屡败北,曾担任塾师。入清后,他一度参加抗清斗争,于顺治二年(1645)接受过南明鲁王授予的兵部主事。抗清失败后,他在杭州铁冶岭“开敬修堂”,授徒、著述,直到去世,留下了《罪惟录》等史学著作。工诗,兼善书画,有《敬修堂诗》和《粤游杂咏》等。诗歌创作学习唐诗风格,对族中子弟影响很大。查慎行,字悔余,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初白庵,学者称初白先生,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入值内廷,又充武英殿总裁纂述,曾三次随驾巡游塞外。诗学苏轼陆游,不涉浮华,自然清新,作品宏富,题材广泛,多纪游历,恤黎民,擅长写景状物,表现亲情,思想比较充实、深刻,成就很高,为世人所推重,曾得到纪昀、赵翼等人的高度评价,名列清代六大诗人,有《敬业堂诗集》和《敬业堂诗续集》存世。查门诗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学,又和当地的陈世倌、陈邦彦等唱和往返,成为清代海宁诗派的中坚,较有成就和影响。查氏不仅是文学世家,还有着浓厚的学术和艺术氛围。查继佐是著名的史学家,他撰写的《鲁春秋》《罪惟录》《东山国语》和《国寿录》等都是清初重要的史学著作。查继佐、查岳(字胜予)、查祥(字星南,号谷斋)、查嗣庭、查嗣瑮、查嗣琪(字肇玉,号石丈)、查克承(字坤元)和查昇(字仲韦,号声山)等人精于书画,其中,查嗣庭名动海内,查昇得到过康熙皇帝的激赏。查家喜好昆曲,查继佐置办家乐,演出昆曲。查继佐、查慎行和查揆是昆曲作家,曾编写传奇和杂剧共8种。查家对教育事业亦有贡献,明崇祯末年和清康熙年间,查继佐两度赴杭州西湖,开敬修堂讲学,堂下俊彦云集。值得一提的还有,查氏是著名的藏书之家,明代筑万古楼、香梦楼、看山楼、蜜香楼等用于藏书,清代又有查慎行的得树楼、查嗣瑮的查浦书屋和查嗣庭的双遂堂等。可知,查氏以儒为业,以诗礼传家,形成了好学重文的良好传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查门子弟深受熏陶,养成了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实力。正因为如此,查氏虽然在清康熙、雍正年间经历了两次文字狱,饱受打击,仍人才辈出,家声不坠。

上述长洲云东韩氏亦颇具代表性。韩氏能文者甚众,代有诗文集传世,如国子监祭酒韩世能的《云东拾草》、诸生韩洽(字君望)的《寄庵诗存》、诸生韩馨(字幼明,号清谐)的《绀雪堂稿》与《洽隐园遗墨》、状元韩菼的《有怀堂诗文稿》、贡生韩骐(号旭亭)的《补瓢存稿》与《小林屋诗文稿》、刑部侍郎韩崶的《还读斋集》等。除了诗文,韩氏还精通书法,韩馨八岁能作擘窠大字,崇祯二年(1629)为虎丘五人墓书丹,曾得到书法大家董其昌等人的赏识。钱大昕曾给予高度评价:“吴中文献之家首推云东韩氏,二百年来文采风流,照映艺林。振振公姓,人各有集,非徒以膏粱华腴炫世俗也。”[62]

部分武将之家也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如明末苏州昭勇将军张度家族。张度原为太原人,因仕于吴地而定居于此。其子拱端(曾用名佚,字孟恭)自幼聪慧过人,能诗文,好藏书,藏书室称“名山藏”。其二子七女皆工诗善画,长女学雅(字古什)著有《绣余遗草》;四女学典(字古政,号羽仙)嫁杨廷枢子杨无咎(字震伯,号易亭),著有《花樵集倡和吟》;五女学象(字古图,号凌仙),著有《砚隐集》。学典子女和孙辈都善诗,祖孙、母女时时迭相酬唱,其乐融融。再如清初山阴的吴兴祚家族。吴兴祚,字伯成,号留村,曾任两广总督,一生武功赫赫,却爱好文艺,工诗文,擅音律,著述有《留村词》《宋元诗声律选》《史迁句解》和《粤东舆图》等。吴兴祚嗜好昆曲,在两广总督任上,曾畜养家伶,常大宴宾客,“令家伶捧笙璈,按拍高歌以侑觞”。[63]其弟吴棠祯(字伯憩,号雪舫),其子吴秉钧(字琰青),门客万树、吕师濂(字黍字,号守斋)、吕洪烈(字清卿,号药庵、弦绩)和金烺(字子闇,号雪岫)为其家伶制曲数十种,形成了一个剧作家群,促进了清初的传奇和杂剧创作。再如,江阴奚氏和沙氏都是靠武功起家的望族,自元明初以来多人从军,屡立战功,获封镇守将军、武略将军、明威将军、振威将军等。但这两个家族文人踵兴,在诗文、经学和史学等领域都留下了一批著述。

不少商贾之家也着力培养后人读书习文,成果累累。吴县洞庭东山席氏于明嘉靖年间因经商起家,富甲一方。席洙,字子文,号怡泉,以经商致富。他酷爱读书,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曾撰写《居家礼仪》;席洙孙席本桢,字宁侯,五岁入私塾,曾援例为太学生,后承父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商人。崇祯年间,因多次散财赈灾,输纳佐军,朝廷授予他文华殿中书兼太仆寺少卿。席氏大力办学,其子孙多从文习艺,人才迭出。席启寓,字文夏,号治斋,本桢子,监生,好读唐诗,种兰花,后迁至常熟,置琴川书屋。康熙年间于工部虞衡司主事任上离职家居,以著述自娱,有《治斋诗甲乙集》,曾辑刻《唐诗百名家全集》,录刘长卿以下百家诗。席钊,字对扬,号仲子,启寓孙,清雍正元年(1723)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荐修《一统志》,升编修。席鏊,字宝箴,号景溪,启寓孙,吴伟业外孙,于雍正二年(1724)举于乡,授内阁中书,擅诗文、书法,有《竹香诗集》。席世昌,字子侃,席鏊孙,于乾隆六十年(1795)考中举人,编《席氏读说文记》。席世臣,字邻哉,一字郢客,启寓玄孙,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商籍学生分校《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一年(1786)赐举人。其一生好古嗜学,建扫叶山房藏书,致力于古籍整理,常手自校雠。好刻书,于苏州设书铺,曾刻《十七史》《四朝别史》《大唐六典》《钱塘遗事》等。长洲顾嗣立编辑《元诗选》,未编完癸集即溘然去世。席世臣和顾氏曾孙顾果庭收集已刻好的癸集板片和零散残稿加以修订整理,历时十年,于嘉庆三年(1798)刻成《元诗选》癸集。席煜,字子远,号松墅,嘉庆六年(1801)传胪,授编修,工诗,擅丹青,喜画山水、花卉,善南北曲。清乾嘉年间,席氏培养了一批才女,入选《清代闺阁诗人征略》的就有席文卿(字澹如)、席蕊珠、席淑媛、席蕙文(字兰枝)等四位。席蕊珠和席蕙文都是随园女弟子,蕊珠字月襟,又字韵芬、道华、浣云,号佩兰,工诗文,善画兰,颇得袁枚赏识,其夫孙原湘为名诗人,著有《傍杏楼调琴草》和《长真阁诗稿》。席仲田,席鏊之女孙,蕊珠姑母,亦能诗,著有《绿窗小咏》。此外,席永恂、席永恪、席鉴、席夔、席元禧等,也各有所长,或一生为学,或长于丹青,或富藏典籍。(www.daowen.com)

除了洞庭席氏,徽州歙县崇睦坊的汪氏也是以经商起家的望族,其子孙迁居扬州、应天和杭州一带,世代重文习儒,也是不输文采。汪宗孝,字景纯,年十六为诸生,后入太学,相继徙扬州、应天,博览“六籍诸史”“百家众氏”,藏“名画法书,先代尊彝、钟鼎”,好与通人学士交游。[64]明万历年间,曾任周王府审理的汪汝谦(字然明)移居钱塘,在西湖畔筑不系园,招集黄汝亨、冯梦祯等名流,为湖山诗酒之会,与黄问琴、苏昆生等曲师交好,有《绮咏》和《绮咏续集》等。其孙汪鹤孙,字雯远,号梅坡,清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工诗,有《延芬堂集》。其曾孙汪振甲,字昆鲸,号毅亭、紫峦,雍正八年(1730)进士,官桐城知县,有《詹詹集》。振甲弟汪德容,字重阆,一字云尺,号蔚亭,雍正二年(1724)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工书,有《重阆斋集》。德容弟援甲,字麟先,号沤亭,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曾为绛县知县,有《夕秀斋诗》。其玄孙汪师韩,字抒怀,号韩门,又号上湖居士,工诗文,名闻四方,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曾授编修,官湖南学政,著述甚丰,有《韩门缀学》《诗学纂闻》等。又曾编辑先人汪汝谦、汪鹤孙、汪振甲和汪德容等人诗作为《春星堂诗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刊刻。

上文提及的泰兴季氏和吴县潘氏也是文献大族,季氏十余人有诗文结集,如季开生的《冠月楼集》和《出关草》、季振宜的《静思堂诗稿》和《听雨楼集》、季振宜之妹季娴(字静姎,号元衣)的《闺秀集》等。季振宜还是名闻天下的藏书家,收藏了大量宋版、元版和抄本古籍,在江淮地区首屈一指,有《季沧苇书目》传世。他收藏的大量字画中,《神龙兰亭》和《富春山居图》是价值连城的珍稀之作。吴县潘氏在诗文、书画和藏书等方面也都有所造诣。潘奕隽精通诗文,有《三松堂集》传世,又是著名的藏书家。潘奕隽孙遵祁(字顺之,号西圃)诗词俱佳,侄孙曾莹(字申甫,号星斋)有《小鸥波馆画著五种》,曾沂(字念祖,号春泉、小浮)、曾绶(字绂庭)、曾玮(字宝臣)等亦以文学名世,曾孙介祉(字玉笋,号叔润)著《明代诗人小传》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说明当时以经商发迹的望族也多重视文化,可谓满门书香。

可见,无论起家于科场、战场,还是商场,江南望族大多充溢着书墨的芳香,名家迭出,卓有造诣,为文化世家。家学、才士群、才女群、大量著述、藏书楼是这些家族的标志,呈现为以下特征:(1)文人联翩接踵,往往形成家族性的创作或学术群体,在文学、艺术和学术等领域都卓有造诣,并养成家学,世代相传,留存了大量著述;(2)他们以好客相尚,广交海内名士,常雅集唱和,其宅第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3)建有一座以上的藏书楼,致力于购书、抄书、藏书、校书和刻书;(4)培育了一批才女,她们知书达礼,诗文、词曲、棋琴、书画兼擅,有不少作品传世。

综上所述,江南望族之盛,以苏州、杭州、绍兴常州四府为最,这一格局正好体现了教育与文化的决定性作用。出于发展大计,江南望族大多重视本家族的文化建设,而且并不局限于科举制艺,在文学、艺术和学术等方面都颇下功夫。族中先辈多学有所成,各有所长,为后人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他们口传亲授,提供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另一方面,族中浓厚的文学、艺术和学术氛围使后辈从小受到良好的熏陶,日积月累,得以养成多方面的才能,因此,先辈形成的文化传统,其后人多能遵承。众多的望族共同致力于文化事业,形成强大的合力,促使江南的文化积淀越来越厚重。可以说,在文学、艺术和学术等方面卓有建树的望族是创建明清江南文化型社会的骨干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