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一体化:国际趋势及措施

学前教育一体化:国际趋势及措施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背景下,“托幼一体化”“幼小一体化”和“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一体化”开始成为世界学前教育变革和发展的趋势。美、英等国主要采取教育体制改革和机构调整等措施来加强“幼小一体化”。1996年出台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将幼儿园至高中的科学课程一体化。此外,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也采取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培养、资格互换等措施来促进“幼小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学前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越来越倾向于将学前教育放在终身教育全球化社会的背景下来思考。在这种背景下,“托幼一体化”“幼小一体化”和“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一体化”开始成为世界学前教育变革和发展的趋势。

(一)幼小一体化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了终身学习和教育社会化的观点,为学前教育的变迁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开始关注托幼衔接、幼小衔接以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等问题,使学前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

美、英等国主要采取教育体制改革和机构调整等措施来加强“幼小一体化”。美国从1985年开始把5岁儿童的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目前正致力于把4岁儿童的教育也纳入学校教育的计划。1996年出台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将幼儿园至高中的科学课程一体化。法国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教育法实施条例》将2—11岁的儿童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由几个年龄层构成:第一阶段称为“前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园的小班和中班;第二阶段称为“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园的大班和小学一、二年级;第三阶段称为“巩固学习阶段”,包括小学的最后两个年级。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小学中的幼儿班以及预备班,招收5岁前的幼儿,其初等教育分为两个层次:幼儿学校招收5—7岁儿童,小学招收7—11岁儿童。瑞士通过让4—8岁的儿童(即幼儿园小、大班幼儿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同在一所学校学习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荷兰则把4—7岁儿童的教育合计为统一体制,取代幼儿园和小学分立的制度。

多数国家采用教师资格互换、幼教机构和小学合作等措施来加强幼小衔接,谋求两者的一体化。日本从1990年开始在全国小学低年级开设以儿童游戏和儿童自主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综合课程——生活课,以减缓两个教育阶段的坡度。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幼儿教育振兴计划》,提出了“促进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资格证通用”的主张。此外,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也采取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培养、资格互换等措施来促进“幼小一体化”。

(二)幼教机构与家庭、社区的合作(www.daowen.com)

在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为幼教机构服务的同时,世界各国的幼教机构也开姑倡导和实践走向社会的、开放的、与社会融合的幼儿教育,提高为幼儿、家长和社会服务的意识。

(1)为0—6岁幼儿提供保教整合的服务。近年来,早期儿童保育和早期儿童教育这两个具有不同含义而又相互关联的词语,开始被“早期儿童保育和教”这一整合性词语所替代。[16]此外,另一个融合保育和教育的新词“保教”也开始形成。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一些国家开始改革幼儿教育的管理体制,以促进保教的整合。

(2)为家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各国的幼教机构都重视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园联系,通过“家长开放日”,使用“家长手册”和“家长通知栏”,定期发放“幼儿园通讯”等,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为了满足家长对幼教机构的需求,很多国家都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园形式,如全日制、半日制、寄宿制、短时保育、夜间保育、临时保育、延时保育等形式。此外,幼教机构还与社区合作、通过多种途径为家长提供支持和帮助,向家长发放幼教信息资料,举办家长培训班,组织家长与幼教专家交流,寻求政府对家庭教育的支持等。

(3)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很多国家的幼教机构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成立“社区儿童保育和教育中心”,将幼儿教育推广到社区中的每一个家庭。具体做法包括:首先,开放幼教机构,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为未进入幼教机构的幼儿提供短时保育、夜间保育、节假日保育等;其次,提高社区居民的教育能力,为社区居民开展育儿咨询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在考虑幼儿最佳利益的基础之上解决社区居民育儿面临的实际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