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学前教育史》书籍介绍

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学前教育史》书籍介绍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的结构从根本上讲就是课程的结构,纵观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史,可以明显地看出,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既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与突破口,也是贯穿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脉络之一。因此,各国政府或幼儿教育的专业组织纷纷推出新的幼儿教育纲要或幼儿教育教学计划,着手进行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以下将介绍当代西方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模式。蒙台梭利的课程组织以儿童的内在需要为出发点,要求必须观察儿童并充分了解他们。

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学前教育史》书籍介绍

当代关于儿童的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终身教育不可逾越的阶段。教育的结构从根本上讲就是课程的结构,纵观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史,可以明显地看出,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既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与突破口,也是贯穿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脉络之一。因此,各国政府或幼儿教育的专业组织纷纷推出新的幼儿教育纲要或幼儿教育教学计划,着手进行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

(一)多样化的课程模式

关于课程模式,埃利斯·伊文斯认为:课程模式是某个宏大的教育方案中的基本哲学要素、管理要素与教学要素的理想性概括,它包含了内部连贯一致的陈述,这些概念性的表述描绘了这个教育方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设计的被预先假定是有效的理论前提、管理政策和教学过程。[10]也就是说,课程模式是指一个思维框架和一种组织结构,这个思维框架和组织结构决定了教育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管理政策、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伯纳德·斯波德科则认为课程模式是对课程方案的理想化描述,这些课程方案被认为是可以在不同环境中被复制或者进行仿效的。[11]美国幼儿教育的课程研究专家斯泰斯·戈芬认为课程模式是一个理论架构,总是和特定的发展理论联系在一起。她觉得不如用方案模式这个术语来替代课程模式,那样更能够增加课程开发的灵活性,让幼儿教育阶段课程的理论基础更广泛,而不是仅仅从心理学中吸取营养。以下将介绍当代西方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模式。

1.蒙台梭利课程模式

蒙台梭利在幼儿教育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在世界许多国家仍然可见。由于前面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仅作简要叙述。

(1)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

蒙台梭利作为教育家,在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视遗传素质和内在的生命力,她认为遗传是第一位的,儿童生命力的表现就是自发的冲动,正是这种内在的冲动促使儿童不断地发展;另一方面,蒙台梭利相信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她认为儿童的生命力不仅通过自发活动呈现和发展,还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种很强的、天赋的内在潜力和继续发展的积极力。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空器皿,任凭成人和外界环境去填补和塑造。儿童的发展既不是成人所强加的,也不是由遗传得来的,而是“儿童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在生命的头几年,通过他与环境、与周围成人的密切接触和情感的联系,积极从周围环境中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成为他心理的部分内容。

(2)蒙台梭利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儿童发展出自发性的人格和养成一种独立、白信、自律、自足及自我管理的活动习惯。为达到上述目标,蒙台梭利认为,应该对3至6岁的幼儿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训练。

第一,肌肉练习。蒙台梭利认为肌肉练习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可以训练儿童动作灵活,具有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她为“幼儿之家”安排的体育活动包括自由游戏、放风筝、滚铁环等,主张为儿童提供平行的木栅、摇椅、绳梯等。

第二,日常生活训练。训练幼儿自己穿脱衣服,清洗室内用具,饲养小动物等。这不仅对肌肉活动有良好作用,而且有利于幼儿独立性、意志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第三,感官训练。感官训练包括触觉、视觉、嗅觉、味觉等训练,蒙台梭利精心设计出一套由16种教具组成的训练器材。感官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使儿童的感官敏锐,间接目的在于培养儿童观察、判断、辨别、比较、归类等能力,这也是为幼儿适应环境做准备。

第四,初级知识教育,包括认识周围事物、发展语言、阅读、计算、写字和唱歌等。在“幼儿之家”,写字的练习先于阅读的练习。她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写字五步骤,当幼儿掌握了文字书写的正确方法后,就转入阅读学习。阅读教学可分解为字形的识别和语音的辨别,首先通过触觉和听觉的训练让儿童分别掌握语音和文字符号,然后再通过游戏的方式综合训练。

蒙台梭利的课程组织以儿童的内在需要为出发点,要求必须观察儿童并充分了解他们。课程内容的组织以教具为中心,教具依据儿童各敏感期设计,其顺序性很清楚,不需成人指定,儿童只要照自己的进度去操作,不必按年龄计划,儿童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来选择教具。

2.海伊斯科普课程模式

海伊斯科普课程始于1962年,是由韦卡特等人发起的一项早期教育课程,是美国“开端计划”中第一批帮助贫困的学龄前儿童摆脱贫困的学前教育方案。海伊斯科普课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将美术音乐运动和计算机运用等纳入课程,因此,海伊斯科普课程至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运用。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它的设计者们认定,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他们根据这一信念以及皮亚杰有关前运算阶段儿童最为重要的认知特征的论述,确定了49条关键经验,以此作为促进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中的评价指标,充分体现了儿童作为知识建构者的思想。

在海伊斯科普课程方案的实施中,一日活动的安排要考虑三个方面的事情,包含订计划、做、回忆这三个环节,帮助幼儿在这一过程中探究、设计和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做出自己的决定;提供小组和集体、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教师和教师等多种相互作用的方式;给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和在教师指导下活动的时间,包括室内活动、户外活动、参观旅行、在不同活动区的活动等等。若能对一日活动做较好的安排,就能给教师和幼儿提供一个多功能的结构。在此结构中,教师和幼儿都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海伊斯科普课程方案中,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给幼儿提供不同的经验。

(1)计划时间——由幼儿决定在工作时间做什么。幼儿将计划告诉教师,教师帮助他们思考和充实计划,记录和帮助他们执行计划。

(2)工作时间——幼儿进行他们计划的项目和活动,对材料进行探究,学习新的技能,尝试不同的想法,把他们认为有意义的知识经验组合在一起。

(3)整理和收拾时间——幼儿将其未完成的作品收起来,并把工作时间用过的材料分类、整理和放回原处。(www.daowen.com)

(4)回忆、吃点心和小组活动时间——几名幼儿与一位教师在一起,回忆和表述他们在工作时间的活动。在小组活动时间,幼儿运用教师选择和提供的材料进行活动,教师则根据特定的关键经验观察和评价幼儿。

(5)户外活动时间——除了对幼儿的健康有益之外,主要作用是使幼儿在户外尝试工作时间的想法。

(6)集体活动时间——给幼儿提供参与大组活动、交流和表达思想、尝试和模仿他人想法的机会。全体幼儿和教师聚集在一起,唱歌、自编动作表演歌曲、玩游戏、讨论问题。

3.瑞吉欧教育课程体系

用“风靡全球”来形容意大利瑞吉欧幼教体系在当今世界学前教育界的地位丝毫不为过。它在学前教育学理念、方法和管理等方面建构了一整套独具特色、富有创意的体系,让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都能感受到它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正是当今世界学前教育改革所关注的内容。

(1)瑞吉欧的教育特征。

瑞吉欧幼教体系依据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来确定某一主题为中心并加以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让幼儿通过自主学习实现主动探索概念内涵的教育目的。同时,瑞吉欧幼教体系还鼓励幼儿运用美术语言或其他符号表征系统,记录和表达他们的记忆、想法、语言、假设和情感,在探索世界和表达自我的过程中增长智慧和才干。

(2)瑞吉欧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该教育体系所追求的目标是儿童愉快、幸福、健康地成长,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被视为个体愉快、幸福、健康的前提与核心。瑞吉欧幼教体系颇具人文主义特色的课程目标是“让儿童更健康、更聪明、更具潜力、更愿学习、更好奇、更敏感、更具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对象征语言更感兴趣、更能反省自己、更渴望友谊[12]

瑞吉欧没有明确规定课程内容,更没有固定的教材或预先设计好的教育活动方案,课程的内容来自周围的环境,来自儿童的日常生活、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来自他们的各种活动。除了围绕幼儿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开展研究(“项目工作”)外,儿童尤其是年龄小一些的孩子还从事许多其他活动:积木游戏、角色游戏、听故事、游戏表演、家务活动以及穿衣打扮等自主性很强的活动,还有许多如颜料画、拼贴画和黏土手工等等[13]

瑞吉欧的课程与教学主要是以项目工作或项目活动的方式展开的。项目活动是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与核心,指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像研究人员一样,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题目”(“主题”或“课题”)或认识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共同的研究探讨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的课程组织形式。

项目活动主要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有时也是个人或全班集体的活动[14]。活动实施一般可以分成三个步骤:第一,创设一个学习的班级环境;第二,制定一个适宜的研究方案(主题);第三,实施方案。活动着重于符号的呈现,以培养幼儿的智能发展,教师鼓励幼儿使用他们的表达性、沟通性、认知性语言来探索环境和表达自我。[15]

(二)课程内容的广泛化

当前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面更加重视课程的广泛性。当代学前教育课程以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体现出摆脱知识传授与习得的倾向,力求使每一个幼儿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当代学前教育课程开发的内容不局限于课程某一方面教育功能的实现,而是将课程的功能广泛化,强化不同领域教育目标的综合化,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的广泛化是当代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规定,课程内容涵盖了语言、社会数学科学、健康、文化、应用、音乐、舞蹈、美术、体育、技能、情感等,体现出了最大的广泛性。以幼儿园的主题教学活动为例,为了保证课程内容的广泛性,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一般会围绕一个主题将丰富多彩的内容以综合课程的形式,把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题要直接和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2)要重视儿童的实践,在整个主题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帮助儿童形成与主题相关的多种概念;

(3)凡是与主题相关的各种知识,教师要通过幼儿活动和积极提问来教给儿童;

(4)每位儿童都有不止一次和用多种方法接触同一内容的机会;

(5)在某些时刻,主题可以是几个课程领域的综合;

(6)每个主题都可以根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加以删减或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