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起,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学前教育由稳步发展(1953—1957)到盲目发展(1958—1960)再到整顿提高(1961—1965),经历了一个重要的时期。
(一)加强管理,贯彻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方针
1.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对幼儿教育事业的规划是:稳步发展保育事业,五年内应该根据可能的条件适当地发展幼儿园,在城市可由机关、团体、企业单位和群众团体举办,在农村提倡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也是儿童教育的目标。
2.颁发对幼儿园进行视导工作的办法
1956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组织幼儿教育义务视导员进行视导工作的办法》,提出要“广泛就地组织有经验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担任义务视导员,在教育行政部门幼教科(或组)的领导下,进行视导工作”。
3.颁发《关于幼儿园幼儿的作息制度和各项活动的规定》
教育部于1956年11月颁发了《关于幼儿园幼儿的作息制度和各项活动的规定》,指出应根据所在地区季节、气候的变化及本园的具体情况,拟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切实遵守,并规定了每天的睡眠、户外活动、早操及作业的时间和每周作业次数,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通过游戏、作业及其他户外活动来进行的。此外,卫生部还规定了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这些规定的实施,加强了对幼儿园教养工作的科学管理。[7]
1.学前教育的“大跃进”(www.daowen.com)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来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的“左”倾错误泛滥全国。在学前教育方面,“大跃进”主要表现在过早地实施学前教育的社会化和全托化。城乡幼儿园在1960年盲目发展,提出了“三天托儿化”“实行寄宿制,消灭三大差别”等口号,造成失控的局面。
在“大跃进”的年代里,广大幼儿园遵循为生产服务、为工农服务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延长幼儿的在园时间,代家长带孩子看病取药、缝补浆洗等。这些方便家长的措施,对幼儿园后来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还以积极的建设者的姿态,自己动手,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作了各种玩教具和设备,解决了幼儿园不少困难,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改善了办园条件,体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园的精神。
2.学前教育的调整巩固
1961年,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制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幼儿教育也不例外。下表反映了1961—1965年全国幼儿园的发展情况。[8]
1961年,幼儿园数量比1960年下降了92.3%。1965年的幼儿园数量和入园幼儿人数,比1962年分别增加9%和18%。经过5年的整顿,幼儿教育事业逐渐恢复正常,并略有提高。
3.学术领域中的学术批评
1958年的“左”倾错误不仅使学前教育规模和速度盲目发展,还导致在学术领域开展批判资产阶级的运动,不仅在高等学校进行学术批判,还对《幼儿园工作指南(初稿)》横加批判,将其定为“资产阶级方向”,“一面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大白旗”,“反动的儿童中心主义”,予以彻底否定。一大批有真才实学、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知识分子遭受打击,如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被强加上“文化买办”“冒牌学者”等污蔑之词。这挫伤和打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高等学校的文科教学和教材建设,使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极度混乱,导致幼儿教育中政治化、成人化的现象长期流行,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危害极大,影响极坏。
4.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和师资培训机构相继停顿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在1952年仅有2所的基础上,发展到1957年的20所,增长了9倍,班数也从47个增长到336个,增长了6倍。而1958—1960年,山东、福建等地共办了10多个学前教育专业,可惜好景不长,从1961年开始,不仅这批刚“上马”的新专业又纷纷“下马”,就连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学院等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停止了招生,致使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幼儿师范师资的工作全部停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