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圣贤坯模”,朱熹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在朱熹看来,“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他认为儿童的思想可塑性强,容易受各种思想影响。倘若受到一些不良思想学说的影响,接受了其他学说,再教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就会遇到抵触。因此,必须先入为主,及早进行教育,以积极进步的思想和学说影响儿童,为儿童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严格要求,慎择师友
朱熹引用张载的话指出,教小儿,首先要使其安详恭敬,严格履行各种道德规范。如果不严格要求,男女自幼便娇惯坏了,等到长大后就更加凶狠。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自幼就未按为人子弟的规矩行事。[41]这就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从幼儿时期就应严格要求。
由于幼儿的模仿性很强,辨别是非能力弱,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慎择师友。朱熹认为,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从慎择乳母开始,并提出了选择乳母的要求: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乳母与婴幼儿接触时间较长,对婴幼儿的影响也较大,作为婴幼儿最初的教育者,应当注意其品行,谨慎选择。
儿童稍长后,除须慎择教师外,还应开始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结益友的能力。[42]
人物介绍
张载(1020—1077),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居凤翔横渠(今陕西眉县横渠乡)。少孤自立,遍习经史,喜谈军事。38岁中进士后,历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著作佐郎、渭州军事判官、崇文院校书等职。后归里讲学,创立“关学学派”,为理学的四大派系之一。他的学术抱负宏大,欲以自己的学说,“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43]。其代表作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张载提出的幼教原则和方法主要有循序渐进、适时而教、恒常一贯、教学相长四个方面。[44](www.daowen.com)
(三)寓教于乐,适时启发
朱熹根据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要求教学形象生动,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在《小学》里曾引用程颐的话:“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他主张用历史故事、道德诗歌来教育儿童,并开展“咏歌舞蹈”等娱乐活动,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45]
朱熹把教师对学生的适时启发比喻为“时雨之化”,要求教育者抓住时机,适时启发,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视环境,正面教育
朱熹十分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主张胎教,重视人文环境对胎儿的影响;重视家庭幼儿教育,要求父母、长辈加强自身修养,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出慎择师友,让幼儿结交益友。对于宫廷幼教,朱熹指出当朝皇子、皇孙教育的弊端,建议皇上“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重视宫廷幼教的人文环境。就启蒙教育而言,朱熹尤其重视塾师的选择,认为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儿童产生巨大影响,对塾师的知识学问、教学技巧提出了要求。[46]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环境净化,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五)知行相须,行为训练
“知”指认知,多与智育相关;“行”指实践,可与道德行为联系起来。因此,“知行相须”可以理解为:智育和德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促互补。[47]
道德教育是理学思想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朱熹认识到,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有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因此,他主张严格地、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48]从他的蒙学教材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制定了《童蒙须知》以及《训学斋规》来规范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