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胎教的产生与发展:母教指导日常生活,胎养与胎教相结合

胎教的产生与发展:母教指导日常生活,胎养与胎教相结合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保证胎儿健康发育,有必要对孕妇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通过母教实施胎教。汉代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使之代代相传,学者们开始研究胎教的实践与理论,促进了我国胎教理论的初步发展。大批医学家对胎教进行了研究,他们一方面总结前人的经验,一方面从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出了胎养与胎教相结合的主张。

胎教的产生与发展:母教指导日常生活,胎养与胎教相结合

中国古代胎教很早就产生了。据史籍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周文王的母亲曾施行胎教。刘向《列女传·周室三母》中记载,周文王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要求不看丑陋的东西,不听邪恶的声音,不说傲慢的话,自觉地实施胎教。西周是胎教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初期,主要在宫廷内实施。当时统治者非常重视胎教,对百姓“秘而不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下移,教育下移,胎教也走到宫外,渐渐为民间所知晓。

成书于春秋之际的《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学著作,该书就有“胎病”的记述,指出人的某些疾病源于胎儿时期,称为“胎病”。为了保证胎儿健康发育,有必要对孕妇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通过母教实施胎教。这是我国最早从医学角度论述胎教问题。但胎教形成一种理论,则是在两汉。汉代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使之代代相传,学者们开始研究胎教的实践与理论,促进了我国胎教理论的初步发展。

三国两晋时期,胎教学说有所发展。西晋的张华在《博物志·杂说下》中系统论述了胎教,并且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如提出孕妇饮食禁忌等。(www.daowen.com)

隋唐以后,我国医学迅速发展,与胎教有关的儿科、妇科日渐分化出来。大批医学家对胎教进行了研究,他们一方面总结前人的经验,一方面从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出了胎养与胎教相结合的主张。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专门写有《胎养》一篇,系统阐述了妊娠脉象、饮食、居处禁忌、胎教等问题,并提出了“外象内感”学说。他指出:“妊娠三月名始胎,当此之时,未有定仪,见物而化。”意思是三月胎儿已经成形,但是禀性未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应该特别注意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