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立志与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立志与道德教育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家把立志视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立志与道德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目的

封建社会时代,社会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是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质量决定了整个社会风气。《礼记·大学》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思是治国先治家,治家先修身。这表明家庭教育与治理国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古代中国非常重视齐家的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视子女为父母私有,同时也非常重视亲属血缘关系,将个人与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得祸,全家遭灾”,尤其是在实行科举以后,平民的孩子通过勤奋读书而考取功名,就能光宗耀祖。于是孩子从小便开始“头悬梁,锥刺股”,他们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作为报答父母的方式和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

1.身体养护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孩子的身体养护,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育儿经验。特别是随着古代医学的发展,很多医学家从科学的角度系统论述养育婴幼儿的方法。我国养护幼儿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食勿过饱,穿勿过暖。古人认为养护婴幼儿最重要的就是吃和穿。我国民间有句谚语:“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和寒。”吃得过饱或穿得过暖,都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在饮食方面,古人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主张母乳喂养婴儿出生24时后便可以授乳。但婴儿每次吃得不能过多,次数不能太频繁,吃得过多容易导致呕吐或消化不良。等孩子稍大点儿,可以慢慢添加辅食,食物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在婴幼儿饮食方面,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在穿着方面,婴幼儿不宜穿得过多过暖。为了提高婴幼儿抵抗疾病的能力,应锻炼孩子的抗寒能力,不但要少穿,还要从小让孩子到户外经受风吹日晒。

(2)勿勤抱,任啼哭。《教女遗规》讲道:“小儿初生,勿勤抱持,裹而置之,任其啼哭可也。”古人主张,婴儿若因身体不适或饥饿啼哭,应加以细心照料和喂养。除此之外,就让他尽情啼哭,不予理睬。若一哭便抱起喂食,或满足无理的要求,那孩子就容易养成以哭要挟、依赖父母的坏习惯。

(3)安全避险,避免惊吓。婴幼儿年龄小,应注意安全避险。婴幼儿拿东西、走路都不稳,父母应注意扶持。另外,儿童天生好动,好奇心强,爱摸这儿摸那儿,但又不懂危险。因此,父母应该消除生活环境中的安全隐患,保证孩子的安全。婴幼儿应避免受惊吓,保证身心健康发展。古人主张不要将孩子放倒或举高,小儿可能表面强笑,但内心已经受到惊吓。

2.生活常规

中国古代十分注重思想行为的规范。常规教育主要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一般指生活中的礼仪常规训练和卫生习惯养成。

礼仪常规又称“幼礼”或“童子礼”,主要是训练儿童待人接物的礼仪和训练儿童的姿态。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求儿童稳重、恭谨、谦卑,尤其是对待长辈要谦恭、礼让,不可随意。能自主活动后,儿童便要学会作揖鞠躬;每日早晚要给父母请安;有事求见长辈,要先行求见之礼;家中来客,父亲让见就见;见客人不得妄自开口,问话时才答。这些都是对长辈的礼节,从小就要养成待人接物的礼仪,为成人后做准备。

儿童的日常生活举止如坐、立、行、跪、拜、起居、饮食、卫生习惯等方面,古代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坐要正身、敛手、齐脚,不得翘腿、托腮帮、打哈欠等;站应正身,双足相并,不得靠墙等;吃饭不能挑食、拨食、撒饭、剩饭等。在卫生习惯方面,古人要求儿童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注重整理衣冠,鞋袜等皆要干净整洁。儿童也要为家庭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要求使儿童自幼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动静有度、举止优雅。但要求过于严格,内容过多,也会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

3.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德教为先”是数千年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思想,也是家庭教育的纲要。家庭对幼儿进行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孝悌。孝悌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根本,培养幼儿的孝悌观念,是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孝指尊敬长辈,悌指兄弟友爱,要求幼儿从小服从父母的绝对权威,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孔子主张父子之间以孝为基础,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这“五伦”中最基本的是“父子”和“兄弟”。其次,要求孩子从小学会侍奉父母,关心父母及长辈。古代为推行孝道,还出现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读物,例如《二十四孝图》。悌就是教育儿童要兄弟友爱,要求年幼的尊敬年长的,年长的关爱年幼的,强调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尊敬,《孔融让梨》就是著名的典故。

(2)立志。中国古代教育家把立志视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树立志向,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它时刻鼓励和鞭策孩子努力奋斗。如南宋时期的岳飞,年幼时,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刻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以此勉励他刻苦读书、报效国家,后来成了一位爱国英雄。为了让儿童立志学习,考取功名,古人还编写了很多立志的典故,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这些都成了家长教育孩子勤奋好学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www.daowen.com)

(3)崇俭。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人教育儿童自幼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要求孩子穿着要简单朴素,吃饭不挑食、不浪费。中国古代有很多有名之士,从来不给子孙留很多财产,要求子孙自食其力,过勤俭简朴的生活。他们认为过多的财富会让子孙堕落懒散,甚至带来灾难。

(4)诚信。古人要求孩子从小为人要诚实,说真话,做错事情要勇于承认错误。要诚信对待他人,不能欺骗别人。幼儿本性善良,不会弄虚作假,但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有时会说谎,长此以往,童心便会失真。因此,当孩子说谎时,家长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曾子杀猪》就是教人诚实的典型例子。

(5)为善。古代家庭教育非常注重行善积德观念的灌输,父母常常教育幼儿要做利人之事,不做害人之事。三国时期刘备曾教导后主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家长要重视引导幼儿,不要因为善事小而不去做,不要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因为善与恶都是积少成多的。

4.文化知识教育

中国古代长期受“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儿童早期的知识教育。当时早期的知识教育主要有识字、学习诗赋等。识字是知识教育的基础,很多孩子三四岁便开始识字。古代启蒙教育的教材有赵高的《爰历篇》、周兴嗣的《千字文》、无名氏的《百家姓》、王应麟的《三字经》等。这些教材编写得生动有趣,主要采用三言或四言,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

(三)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家庭教育的原则

(1)及早施教。孩子年幼时,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成人不应该低估孩子的接受能力。中国古代较早就开始提倡“早谕教”,《治安策》记载:“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就是说太子在年幼无知时就应该接受教育了。幼年时不抓紧对孩子的教育,养成了坏习惯就难以改变。

(2)风化陶染。中国古代比较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人的思想、性情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说明人是会受环境影响的。《荀子·劝学》记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从文献中可以看出,荀子认为环境对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选择环境和身边的人。

(3)量资循序。量资循序是指要依据儿童实际的能力,逐步进行教育。同时还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及时给予教育,不要错过最佳的发展时机。王安石在《伤仲永》中讲到,宋仁宗时期,方仲永从小就非常聪明,五岁时就有过人的表现,能指物作诗,在当时就已经小有名气。于是他的父母不再继续培养他,反而把他当作赚钱的工具,再加上他本人也不求上进,到十一二岁写诗也就没什么特色了,到二十多岁已经无异于常人。所以,在孩子幼年时应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教育,抓住教育时机,给予孩子好的引导。

(4)慈严结合。子女是父母所生,父母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但过于溺爱和娇惯孩子,对孩子来讲有害而无益。家长对子女既要严格也要慈爱,要严慈相济,这样才能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司马光在《家范》中提到“慈母败子”、父亲“知爱不知教”会坑害了孩子。曾子主张,对孩子的爱不应在表面,而是在心里。在孩子面前要严肃,不要故意讨孩子欢喜。他还主张不偏爱子女,对孩子要一视同仁。偏爱只会害了子女,使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和睦,造成他们之间的矛盾,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灾难。

2.家庭教育的方法

(1)游戏。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游戏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儿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儿童游戏流传久远,种类较多,如捉迷藏、荡秋千、斗草、骑竹马、玩泥沙等。李白《长干行》写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竹马,指的就是当时儿童经常玩耍的一种游戏。

(2)讲故事。讲故事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最普遍的方式,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讲故事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也会接受有益的知识。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故事内容是以封建道德为主,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等。司马光在《家范》《居家杂仪》中,就用历史故事和典故教育其子弟。

(3)体罚。中国封建社会盛行体罚。父母常常体罚子女,把它当作教育子女的必要手段,甚至有“不打不成才”一说。《礼记·内则》说:“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要求子女对于父母的责罚,不仅不能怨恨,还要心存感激,更加孝敬父母。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就主张体罚儿童。应该说,这种方法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违背了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