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及其辅德、益智作用

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及其辅德、益智作用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教育虽有辅德、益智的功用,但艺术教育并不是主要为辅德、益智而存在的,从根本上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而非德育或智育的附庸。辅德、益智等只是艺术教育附属的、派生的功能,艺术教育首先应发挥出自身特有的审美功能。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作用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环节实现的,这种影响是间接、整体、综合的,而不是直接具体地对德育或智育的某一方面单独发生影响。

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及其辅德、益智作用

艺术教育虽有辅德、益智的功用,但艺术教育并不是主要为辅德、益智而存在的,从根本上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而非德育或智育的附庸。辅德、益智等只是艺术教育附属的、派生的功能,艺术教育首先应发挥出自身特有的审美功能。雷默认为:“凭借最没有艺术特征的价值来证明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就达不到艺术真正要达到的目的”。“当艺术被看作艺术,而不是社会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性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注: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第56页.)因此,艺术教育的本体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具备基本的艺术审美素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想像、鉴赏、理解能力和创造艺术美的能力。平时我们总是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德育、智育和体育的教育效果,艺术教育是其它几育的有效途径,这虽然是必要的。但是,这也往往导致人们对艺术教育自身的审美功能的淡化。应该说,正是由于我们仅仅从艺术教育的派生功能来理解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结果这种被认为艺术教育应受到重视的理由恰恰成了艺术教育受到轻视的主要原因,因为艺术教育没有了自身的本体教育目的,也就找不到一个长久的安身立命之所。“谁若是用一把钥匙去劈柴而用斧头去开门,他就不但把这两种工具都弄坏,而且自己也失去了这两种工具的用处。”(注:《拉奥孔》,第202页.)尽可能充分地发挥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性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很有必要,但仅仅以艺术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来说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有失根本原则。我们强调艺术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必须是建立在充分肯定并发挥艺术教育的审美本质功能的前提下,将它们视为艺术教育的派生功能。

具体说来,艺术教育的审美性本质功能表现为三个层次:

第一,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功能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环节实现的。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是首位,智育是关键,因而,充分挖掘艺术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也是必要的。但问题是,艺术教育主要不是为德育、智育而存在,德育与智育不能涵盖和取代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作用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环节实现的,这种影响是间接、整体、综合的,而不是直接具体地对德育或智育的某一方面单独发生影响。对此,滕守尧的解释是:通过艺术教育,既驯化和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其创造力,同时又把那些因贫困、因不合理的制度和片面的教育而失去的感受力恢复和发展起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以一种较为平衡和谐调的心理结构去对美的形式作出正确反应,从而间接地影响其智力的发育和品行。”(注: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74页.)

第二,艺术教育必须在艺术性的教育氛围里进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理想的学校环境其本身就应是一座博物馆。只有在一种艺术化的教育环境里,受教育者才能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艺术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由于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应具有平等和谐的艺术品格。师生面对的是同一艺术审美对象,处于同一审美情境之中,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唯有师生双方情感沟通,哀乐与共,学生才能在共鸣中得到体验,从而愉快地接受艺术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教学双方不仅可以达到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而且可以实现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实现教育的最佳状态或最优化。(www.daowen.com)

第三,艺术教育必须贯彻形象性原则。所谓形象性原则即艺术教育必须采用艺术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把抽象的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形象性的教学方法视强制灌输,赋予抽象理性的内容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对称、均衡、和谐、节奏、多样统一等简化形式,即艺术美的形式,是人的知觉最喜欢和最容易接受的感性特征,教育者凭借这些可以大大地拓宽受教育者的审美空间,丰满受教育者想像的翅膀,使其所有潜力、才能和心理结构中的各项要素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和谐的运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真正地促进学生各项潜能的充分和协调地发展。

责任编辑】李海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