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产生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从课程与许多因素之间的内部联系来分析,课程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文化知识增长和学生成长需要的制约。社会、知识、学生三因素对课程的综合要求是课程产生、发展的客观基础。
制约我国当代中小学课程的社会因素是由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有机构成的。这一社会因素对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独特制约作用在于决定中小学课程的性质和方向,即要求中小学课程服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中小学生的基本素质全面而各有特色地发展。具体说来,社会因素对中小学课程发展的客观要求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它的统一性要求是,所有同龄学生均须在品德、智能、审美、劳技、身体、心理等基本素质方面都得到发展,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它的多样性要求在于,高一级学校和不同地区的生产部门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对分流发展的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具有不同的特殊要求。所以,我国中小学课程的设计既要充分反映社会的全局性要求,又须适当反映社会的局部性要求。
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是人类积累的浩如烟海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科学结构的演进具有客观规律,所以科学文化知识是制约中小学课程的又一重要因素。它的独特制约作用就在于制约课程内容的更新及课程结构的演进。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包含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技术。它不仅具有促进个体智力发展的价值,而且具有促进个体思想品德、审美能力、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发展的价值。所以,中小学课程设计人员在设计课程标准和编写各级各类教材时,须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精选各种类型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予以合理的组织。
制约中小学课程的学生因素是指中小学生在健康成长和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基本需要(包括健身的需要、认识自然与社会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社交的需要、了解自我的需要、掌握劳动技能的需要、升学与就业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这一切都具有客观必然性,因而学生因素也是制约中小学课程的重要因素。它对课程的独特制约作用表现为对课程设置结构、各科教材体系和教材水准都具有强烈的影响。由于同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水平既有共同性,又有个体差异性,所以中小学课程设计既要反映同龄学生身心发展的共同要求,又须满足他们各自的不同需要。(www.daowen.com)
这三个因素之所以都有制约中小学课程的独特作用,是因为它们同中小学课程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标准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这就是课程的本质。
课程的本质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结构与基本性能的统一。课程的基本结构建立在三种课程成分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有机组合的基础上。这三种课程成分是社会因素、知识因素和学生因素在课程内部的体现,而社会、知识、学生三因素对中小学课程所不断产生的强有力的综合作用正是中小学课程得以形成、变化和发展的根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