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网络信任走向破裂的原因及临界点分析

网络信任走向破裂的原因及临界点分析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76.9%的“90后”大学生被试认同网络信任是一种脆弱的关系,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走向破裂。除此之外,另有25.7%的“90后”大学生被试认为会不会选择中断网络社交关系取决于欺骗程度或者是欺骗行为的类型,即网络信任走向破裂的临界点取决于欺骗事件的重要性。这种片面性的信任非常脆弱,此刻的信任并不意味着下一刻的信任,信任随时都有可能走向破裂。

网络信任走向破裂的原因及临界点分析

网络信任作为一种交往态度,是一种易碎的“奢侈品”。建立与维系网络信任不容易,损坏和破坏却极其容易。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76.9%的“90后”大学生被试认同网络信任是一种脆弱的关系,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走向破裂。新经验随时可能会改变个体对他人可信任性的看法。[69]即使十次交往中有八九次成功的经验,但仅有的一两次失败的经验就足以使之前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消失殆尽,荡然无存。相熟相知的网友顷刻之间形同陌路,甚至还可能给彼此带来挥之不去的心理伤害。

研究中我们发现,在面对“发现他人对自己有欺骗行为(比如,说谎)后会不会选择中断网络社交关系”这个问题时,61.7%的“90后”大学生被试会选择中断网络社交关系。绝大部分个体做出如此选择的原因可能在于他们认为网络上建立起来的信任比较肤浅(有63.6%的“90后”大学生被试认同网络信任是一种肤浅的关系,而且在该态度问题上不存在人口统计学信息方面的显著性差异),不太可能像现实世界中形成的信任那样发展到比较深入的程度。因而,在发现他人对自己有欺骗行为后,他们往往会果断选择中断与该社交对象的网络社交关系,转而建立另一段网络社交关系。

另外,有“90后”大学生被试宣称当自己受到他人质疑时,他们也不会像在现实世界中那样极力补救或修复,而是任由网络信任走向崩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网络社交对象资源的丰富性有关。对于“90后”大学生被试而言,他们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社交对象,与其辛辛苦苦地维系一段网络社交关系,不如轻松开始另一段网络社交关系,“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除非网络社交双方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涉及比较深入的交流之时,个体才会像在现实世界中那样努力维系这种关系。人们忙于在网络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却极少投入时间及精力去维系既有的人际关系。既有的人际关系很快就会被新的人际关系冲淡、替代。

除此之外,另有25.7%的“90后”大学生被试认为会不会选择中断网络社交关系取决于欺骗程度或者是欺骗行为的类型,即网络信任走向破裂的临界点取决于欺骗事件的重要性。从访谈结果来看,这部分被访谈者大多认为要给对方解释的机会。因为在特定情况下,特别是在没有照片存在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易将自己的网络社交对象理想化,并会有选择性地展示自我。同时,在这种理想化的驱动下,个体往往会对自己的网络社交对象有着很高的期待。基于以上两点考虑,个体如果发现对方对自己有欺骗行为或者脱离自己的预期,也不会完全归咎于他人,往往认为自己也有责任。因而,只要不是对网络社交关系产生“致命伤”的欺骗行为(比如,善意的谎言)都可以得到原谅,并不会影响到网络社交的进行。对于“90后”大学生被试而言,如果真要因此中断与该社交对象的网络社交而重新开始与他人进行网络社交,遇到的人也不一定丝毫欺骗行为都没有,能不能建立起网络信任依然是未知数。利弊权衡之下,似乎没有必要过多计较。只要在以后的社交活动中,小心谨慎就是了。因此,也就不会轻易撤回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信任,撤回信任的决定取决于他人为什么欺骗自己及欺骗了什么。另外,网络信任还有易传染和易扩散的特征。个体被众多网络社交对象中的一个人欺骗了,就有可能对其他人的可信性产生怀疑,甚至会选择中断与其他人的网络社交关系。

网络信任走向破裂的临界点有高有低,而且因人而异,毕竟个体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不同。个体对待网络信任态度差异性的单因素方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的部分人口统计学信息(学校、性别、专业及年龄)会对网络信任走向破裂的决定产生显著性影响,如表3-1所示。由学校及专业的不同引发的显著性差异可能与大学生身处的组织文化及所学专业知识的不同有关,这两个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信任态度的形成。年龄引发的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由个体经验造成的,在很多情况之下,年龄大小与经验多少直接相关。另外,在对网络信任的认识上,亦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同学校、性别及专业的“90后”大学生被试在“网络信任是不是一种脆弱关系”的认知态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除此之外,其他因素(例如,个性特征、网络经验、技术偏见等)也都会对网络信任走向破裂的决定及对网络信任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在此不进行探讨。(www.daowen.com)

表3-1 个体对待网络信任态度差异性的单因素方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随着网络信任的深入,网络社交双方有可能会涉及物质利益上的来往。但是就访谈结果来看,一旦对方向自己索取财物时,网络社交个体就会变得更加警惕并有可能怀疑对方的网络交往动机。通常,数额较小的财物索取不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数额较大的财物索取往往会使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网络信任走向破裂的边缘。相比较而言,当网络社交中涉及物质交换时,网络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就变得更加脆弱。尤其是在没有第三方保证的情况下,网络信任走向破裂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在网络信任发展过程中,有关信任的每一个决定都涉及个体的认知判断。个体会对互动过程中他人逐渐呈现出来的大量信息进行认知判断,并以此作为修正有关信任决定的依据。网络信任每个发展阶段的转折点,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网络信任类型的不同而异。与现实世界中形成的信任相比,网络信任更是一种局部理性行为。这种信任建立于对个体部分虚拟角色熟悉的基础之上,而非对个体所有虚拟角色熟悉的基础之上。这种片面性的信任非常脆弱,此刻的信任并不意味着下一刻的信任,信任随时都有可能走向破裂。因而,网络信任有可能是相当短暂的,甚至对某些网络社交个体而言,网络信任根本就不曾出现过。网络信任就像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

实际上,就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来看,在1/3左右的“90后”大学生被试的网络社交过程中,网络信任根本就没有机会生根发芽,另外的2/3左右的“90后”大学生被试虽然发展出了网络信任,但是网络信任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的比例也并不高。网络信任建立不易,维系更难。[70]信任是个微妙的心理概念,一旦支离破碎,就很难恢复原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