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人关系取向与网络信任的发展路径

中国人关系取向与网络信任的发展路径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信任不可能先验性存在的现实还与中国人的关系取向有关。中国人向来注重关系取向,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外人”与“自己人”的界限很分明,信任陌生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由此,网络信任的建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属于网络社交双方的彼此开放、相互自我暴露的过程,亦是网络社交双方长期博弈的结果。不过,就既有调查结果来看,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

中国人关系取向与网络信任的发展路径

与国内部分既有研究所持的“网络信任是先验性地存在于网络社交活动之中”的观点不同[39][40][41],本研究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认为,信任并不会先验性地存在于网络社交双方之间,而是网络社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后天产物。原因就在于:信任既没有内置于我们的基因当中,也并非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习以为常的行为。实际上,直到200多年前,信任陌生人才成为人类的普遍行为。此前,谁帮助我们生存下来了,谁就赢得了我们的信任。另外,信任不可能先验性存在的现实还与中国人的关系取向有关。中国人向来注重关系取向,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外人”与“自己人”的界限很分明,信任陌生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因而,在开始一段网络社交关系时,网络信任是不会先验性存在的。甚至,对某些个体而言,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可能是怀着半信半疑抑或是怀疑的心态开始与他人进行网络社交的。由此,网络信任的建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属于网络社交双方的彼此开放、相互自我暴露的过程,亦是网络社交双方长期博弈的结果。

既然网络信任不是先验性存在的,那么网络信任自然是随着网络社交的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网络信任发展过程的探索成果及归纳访谈结果的基础上认为,网络信任的发展路径大致可以归纳为“网络社交[42]——网络信任①——网络社交②——网络信任②——网络社交③——网络信任③——现实社交”。在网络社交的不同阶段,网络信任的类型及程度亦不同。在网络信任的发展过程中,个体要不断获取给予对方不同类型及程度信任的依据。这个过程中不断涉及行动者的认知及判断,个体的每次判断都会对网络信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有可能成为网络信任类型及程度发生变化的临界点。由于个体的差异性,网络信任发生变化的临界点也因人而异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43](www.daowen.com)

在网络信任的建构过程中,网络信任①是角色信任,是对网络社交对象所扮演的虚拟角色及身份的认同与信任,这是一种开启了陌生人之间频繁交互的初步信任;网络信任②是认知信任或情感信任,这主要取决于“90后”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动机。比较典型的就是,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的网络社交往往对应的是网络信任的认知维度,以寻求情感支持为主要目的的网络社交往往对应的是网络信任的情感维度。不过,情感信任往往是在认知信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也就不能排除网络信任②是认知信任及情感信任的统一体的这种可能性。网络信任③可能会出现两种发展趋势:(1)网络信任破裂;(2)网络信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高阶阶段,即网络信任走出网络,走向现实,甚至发展为现实世界中的信任,这种信任可能会引导网络社交走向个体生活的现实世界。不过,就既有调查结果来看,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很多网友见面之后,不仅网络社交关系随之结束,而且之前辛辛苦苦营建起来的网络信任也荡然无存了。当然,也有极少数的网络信任与网络社交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得到了长足发展。至于网络信任发展成现实世界中的信任之后的发展情况,本研究便不再讨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