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网络社交中女性对不良行为保持警惕

网络社交中女性对不良行为保持警惕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类媒体上经常报道的关于网络社交的不良事件对她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她们在网络社交时往往防范意识比较强,任何让她们心理不适的人或事都可能中断她们的网络社交行为。就访谈结果来看,几乎所有女性被试均认为言语及行为表现明显怀有不良企图、动机不纯的个体不值得与之互动。

网络社交中女性对不良行为保持警惕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熟悉了他人并获得了评估可信性的信息。通常,互动过程中获得的用于评估他人可信性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与被信者的固有特质相关的信息。例如,诚实、善良、忠诚、可靠等,这类信息通常被视作给予信任判断的依据;二是与信任发生情境相关的信息。[26]例如,在约束严格的情境中,被信者的可信性相对较高。其中,第一类信息往往决定了社交双方能否拿到接触的“入场券”,进而相互熟悉并发展出信任关系。以下,本研究将简单探讨个体的哪些固有特质会影响到网络社交的开始。

研究者就“90后”大学生会“选择与怀有什么社交动机的人进行网络社交”这个问题与相关被试进行了访谈。结果表明,在选取网络社交对象时,男女被试在对方的网络社交动机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对比男女被试对该问题的回答,本研究发现,女性相对男性考虑的因素更多,顾虑更多,交往态度更为谨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似乎大部分可以归结为安全性。女性在社会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更容易受到伤害。各类媒体上经常报道的关于网络社交的不良事件对她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她们在网络社交时往往防范意识比较强,任何让她们心理不适的人或事(例如,污言秽语、打探个人隐私等)都可能中断她们的网络社交行为。马科夫斯基(Markovsky)及劳勒(Lawler)提出的“情感网络理论”认为,预期在人们的相遇中是种很重要的力量。如果他们的预期体验为积极的情感,他们将趋于投入这种相遇;如果遭遇消极的情感,他们就会避免这种带来“不良”体验的相遇。[27]因此,不良体验很容易迫使个体远离这种网络生活。

另外,个人品德在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点也适用于网络社交。“人心向善”,品德较好的个体比较容易开始与他人的互动,而品德不好的个体往往会使与他人的互动死于萌芽状态。就访谈结果来看,几乎所有女性被试均认为言语及行为表现明显怀有不良企图、动机不纯的个体不值得与之互动。如此“拙劣”之人并不诚实、善良,可信性相对较低,跟这样的人打交道没什么意思,而且风险很大,很容易受到伤害。在以上种种原因的驱使下,“90后”大学生很可能会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选择早早中断与这种不适合他们社交的人的交往,选择更好的社交对象。网络上丰富的社交资源为他们开始下一段网络社交提供了很多机会。因而,他们避免了继续这种相遇,转而寻求能够带来积极体验的相遇。(www.daowen.com)

实际上,除了以上两类信息之外,大学生往往还会将有关行为或能力的信息等作为其选择网络社交对象的依据。另外,不同个体选择网络社交对象的依据也不同。我们不可能也无法穷尽所有的可以作为个体选择网络社交对象的依据的信息,因而本研究在此仅探讨了两类比较重要的信息对个体网络社交对象选择的影响,而没有探讨其他信息。不探讨其他信息,并不意味着这些信息不发挥影响作用。对某些个体而言,可能恰恰是本研究中所没有探讨到的信息对其网络社交对象的选择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男性被试网络社交对象的选择范围似乎更为广泛一些,原因可能在于男女被试在网络使用上的差异,女性被试较男性被试更多借助网络与他人互动,而男性被试使用网络更多是为了搜索信息或游戏娱乐,因而交流过程中也就不会过多涉及私人信息。访谈及问卷调查中男女被试的回答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猜测。由630名美国大学生参与完成的“学生计算机及互联网调查”(Student Computer and Internet Survey)的大型实证研究报告结果亦表明,男女被试在使用网络上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女性被试使用网络的主要用途是与他人交流,而男性被试则更多是为了搜索信息。[28]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大致包括动机[29][30]、认知[31][32]及情感[33][34]三方面的要素,在此不作详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