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依赖性指的是在任何有实质性的信任关系中,施信者与被信者之间都是相互依赖的。[6]实际上,只要两个个体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时,两者之间就是相互依赖的了。[7]个体之间的依赖性意味着如果没有他者,个体就无法实现其目标或满足其需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都希望确保他者的行为能使自己的依赖性目标得以实现。[8]通常,这些保障措施不是源于控制机制,就是源于信任。然而,控制机制不可能无处不在。因此,在控制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就只能依赖信任了。但是,信任却不是能够轻易获取的。
信任既然是某种切实存在的人际关系,那么信任双方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互依赖性。实际上,在既有的多学科多视角的大量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强调了个体可靠性[9][10]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11][12]在信任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其中,可靠性预期通常必须在信任关系的存在与发展中得以满足,而且这是维系信任的依据。[13]施信者与被信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意味着施信者有想要实现的需求,而被信者有满足这种需求的潜能。施信者有需求,这就决定了施信者只有给予被信者信任才能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如果没有这种相互依赖,行动者之间貌似也就也不存在建立信任的必要。在本研究中,施信者对被信者的依赖性主要体现为施信者意欲建构网络信任的动机或者原因,即是第二章“网络信任的构成要素”中所谈及的“为何信任”问题。(www.daowen.com)
实际上,依赖不仅仅存在于信任之中,生活中到处存在着依赖,只是有时候我们显然忽略了人们之间的各种依赖性。即使不平等关系也是相互依赖的关系。[14]我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想象成自力更生的个体,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闯荡世界。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我们想像个“人”那样生活,就必须要依赖于他人。生活中如果没有他人,就像生命中没有空气与水一样。在现代社会中,“鲁宾逊”或许只能成为一个传说。人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纵使可以在短期内独立生活,但实际上也是建立在对他人依赖的基础之上的,依靠他人的供给而生活。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生活。正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所言:“人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不是低级动物,就是超人。社会实际上先于个体存在。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须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