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网络信任:构建网络情境信任模型

网络信任:构建网络情境信任模型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认为,舒尔茨的情境信任结构模型存在三点不足:其一,信任是个体之间双向互动的结果,并不是说施信者向被信者传递了建立信任的意愿,两者之间就能确立起信任关系,还需要考虑被信者的反馈因素。为弥补以上不足,本研究在舒尔茨的情境信任结构模型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在原模型中增加了信任建立动机、信任类别两个构成要素。

网络信任:构建网络情境信任模型

根据舒尔茨的观点,其所构建的情境信任结构模型可以解释很多信任问题,包括狭义信任及广义信任。然而,本研究认为上述模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足以更好地解释本研究中所涉及的网络信任问题,因而有必要对上述模型进行适当的修订,以更好地服务于本研究。

本研究认为,舒尔茨的情境信任结构模型存在三点不足:其一,信任是个体之间双向互动的结果,并不是说施信者向被信者传递了建立信任的意愿,两者之间就能确立起信任关系,还需要考虑被信者的反馈因素。因而,上述模型只能表现出施信者如何向被信者传递自己的“一厢情愿”的初始信任,并不能说明被信者对施信者做出了什么样的反馈及信任的动态建构过程。实际上,被信者的反馈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施信者的信任决策,被信者的积极反馈会促使施信者不断强化信任。反之,信任则会逐渐削弱,直至消亡。因而,被信者的反馈直接决定了信任的未来发展趋向。其二,在上述模型中,个体的信任决策取决于先前具体情境中的互动经验。不可否认,先前经验对于信任决策非常有用。然而,先前经验并不能覆盖所有的信任决策。在先前经验缺失的情况下,信任决策就要依赖于个体的信任意愿或者其他因素。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只能无条件信任他人,向他人开放自己的决策。同时,信任决策的影响因素因人而异。因而,引发个体信任决策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个“黑匣子”,无法一一列举,单以先前经验来替代这些因素难免有失偏颇。其三,个体建立信任的动机直接决定了信任对象的选择及个体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信任。换句话说,正是这个问题才引发了建立信任的必要。因而,有必要在上述模型中增加信任动机因素,即本章后续所谈及的“为何信任”因素。

为弥补以上不足,本研究在舒尔茨的情境信任结构模型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在原模型中增加了信任建立动机、信任类别两个构成要素。新构建的情境信任结构模型包括四个主要构成要素:施信者与被信者、信任类别、信任情境及信任动机。个体意欲与他人建立信任的动机会影响信任目标的表现及个体的反馈。同时,本研究将原模型中的信任情境分为两个部分,即具体信任情境和网络环境。本研究认为:笼统而言,网络信任多发生于网络上,不过确切而言应该是发生于某个相对狭义的具有某种独特属性的网络空间中。修订后的模型如图2-4所示。(www.daowen.com)

图2-4 情境信任结构模型(修订版)

在本章的后续部分,本研究将围绕修订版的情境信任结构模型详细剖析网络信任的构成要素。修订版模型中所界定的四个构成要素的剖析分别对应于本章后续“谁信任谁”“何种信任”“何处信任”“为何信任”四节内容。至于修订版模型中所涉及的其他构成要素,由于与舒尔茨的情境信任结构模型所提及的构成要素相比并没有发生意义上的改变,因而在此不再赘述,依然沿用原有模型中所界定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