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建情境信任结构模型,揭示网络信任对在线社交行为的影响

构建情境信任结构模型,揭示网络信任对在线社交行为的影响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考虑到传播情境及信任发生情境两者之间的极大相似性,舒尔茨受信息传播模型的启发构建了情境信任结构模型。为了构建情境信任结构模型,舒尔茨在修订香农-韦弗信息传播模型[2]的基础上,根据数据、信息、知识三级法在原模型中嵌入了个体发布及接收信息的过程,如图2-1所示。结果就是,施信者及被信者的行为相应表征了情境信任结构模型的基础交互深度。而情境经验涉及信任情境中所包含要素的各个方面。

构建情境信任结构模型,揭示网络信任对在线社交行为的影响

信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与他人交往。与他人交往需要言语或非言语传播,同时也包括互动。如果个体之间产生了信任,施信者承受伤害的意愿就取决于被信者的行为。在信任的构建过程中,信任决定主要取决于互动及交流中形成的先前经验。考虑到传播情境及信任发生情境两者之间的极大相似性,舒尔茨受信息传播模型的启发构建了情境信任结构模型。[1]以下,我们将简述该模型的渊源及构建过程,对该模型的溯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为了构建情境信任结构模型,舒尔茨在修订香农-韦弗信息传播模型[2]的基础上,根据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三级法在原模型中嵌入了个体发布及接收信息的过程,如图2-1所示。香农-韦弗信息传播模型源于信息理论领域,是单向传播模型。舒尔茨借鉴该单向传播模型的原因在于施信者对被信者的信任本身也是单向性的,两者的匹配度最高。香农-韦弗信息传播模型中包括四个主要构成要素:信源、信宿、信息及环境。信息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发布、传送、接收。信息的发布及接收是与信源及信宿相关的信息形成及理解过程。图2-2所示的信息金字塔清晰阐释了与数据、信息及知识三个概念有关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形成过程及自下而上的信息理解过程。

图2-1 舒尔茨修订后的信息传播模型

*资料来源:Schultz,C.D.A Trust Framework Model for Situational Contexts[Z].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vacy,Security and Trust:Bridge the Gap Between PST Technologies and Business Services.New York,USA.2006.

信息传播的目的在于信源根据具体情境向信宿传递信息。[3][4]信源传递给信宿的信息源自信源对情境经验的推理。在信息转换(即编码、解码)过程中,信息被转换为预期信息。这些信息由数据表征,而且自身没有意义。之后,信息通过信道传递给信宿。信宿通过根据情境经验解释收到的信息数据来理解预期信息。由于信源及信宿情境经验上的差异,信宿解释出来的信息可能会与预期信息之间出现一定的偏差。实际上,不仅情境经验上的差异,而且噪声、环境等因素都有引发信息偏差的可能。由此,信宿所获得的结果信息就取决于数据与知识的结合。总之,信宿对传播过程中信息的理解依赖于根据情境经验知识对预期信息数据的解释。

信源不能确保被信宿理解,而信宿也未必能积极理解信源的意图。同样,施信者不确定是否在交互中对被信者寄予信任,被信者反之也不确定施信者的意图与预期。信任及传播在情境与结构上的相似性极大启发了舒尔茨,并促使他构建了情境信任结构模型,如图2-3所示。(www.daowen.com)

图2-2 信息金字塔

*资料来源:Schultz,C.D.A Trust Framework Model for Situational Contexts[Z].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vacy,Security and Trust:Bridge the Gap Between PST Technologies and Business Services.New York,USA.2006.

图2-3 情境信任结构模型

*资料来源:Schultz,C.D.A Trust Framework Model for Situational Contexts[Z].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vacy,Security and Trust:Bridge the Gap Between PST Technologies and Business Services.New York,USA.2006.

该情境信任结构模型包括四个典型构成要素:施信者、被信者、信任目标及信任情境。在这个模型中,信任被定义为施信者的个人特性。信任目标指的是施信者反复考虑的信任实体。指向信任目标的意图是对被信者满足施信者的积极预期。根据信任及传播在情境与结构上的相似性,信任既不是传播也不是直接观察到的信息。被信者仅仅能感知到施信者与其交互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恰好可以作为施信者信任意愿的指示器。结果就是,施信者及被信者的行为相应表征了情境信任结构模型的基础交互深度。该模型的焦点是信任。基础交互深度表示的是信任目标传递信任预期途径,而不是从施信者向被信者传递信任的实际曲折的预期及解释过程。在更深层次上,深度在情境信任结构模型上的影响是具体情境中影响施信者的信任信息及对被信者信任感知的经验。而情境经验涉及信任情境中所包含要素的各个方面。在该模型中,信任决定因而也就取决于施信者对被信者、信任目标及信任情境的感知与经验。[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