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既有研究而言,学界已经在网络信任这个领域里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本土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如果得不到有效弥补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学界对网络信任的后续研究。目前,国内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大致可以归结为研究视角单一及研究方法不严谨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上的不足也很可能是后续研究中需要突破的难点所在。
(一)研究视角单一
就现有的学术研究文献来看,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诸多专家学者对“网络社交”和“信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也从安全的角度研究了网络信任问题,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网络社交中的信任问题的关注却比较少。网络人际信任进入专家学者研究视野的时间比较晚,至今不足十年的时间,这可能与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有一定的关系。从既有研究来看,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专家学者在网络人际信任方面进行了浅尝辄止的研究。总体而言,网络人际信任依然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还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信任问题高发时期,信任资源的短缺诱发了不少的社会问题,多种信任问题之间形成了恶性的互动循环,不仅影响到个体的正常生活,而且直接危害到社会的有序运行。而网络人际信任是一切网络社交活动的根基,是维系在线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随着网络社交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高度渗透,网络人际信任问题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必将引发学界的高度关注,进而在一段时间内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
由于网络信任研究的各方专家学者难以在信任概念及研究方法上达成一致,这就导致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很多宣称研究在线社交信任的研究者实际上研究的是信任的不同方面,研究结论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就现有的研究来看,多是聚焦于借助关系视角对网络人际信任的概念进行界定,侧重于网络信任关系建立的结果,较少涉及网络信任的构建与发展过程及各种影响因素的探索与分析,网络人际信任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并不明确。与早期哲学及伦理学视角的研究相比,现有的研究在研究质量上有了一定的提升。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建立在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的,缺乏原创性和创新性,研究视角比较单一。而且,就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多数的研究还仅仅是停留在对问题现象的描述性分析阶段,例如从探讨网络信任危机的表现及成因到如何解决问题。另外,大多数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具体学科领域,无法从多个视角审视问题,缺乏相对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与系统研究。(www.daowen.com)
(二)研究方法不严谨
关于网络人际信任问题的实证研究中多数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广泛使用了罗特尔所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TS)、乔治(George)等人编制的特定人际信任量表(SITS)及研究者自编的各种问卷。研究者在使用量表的过程中忽视了很多重要影响因素,与西方发达的网络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些差距势必会对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者们并没有考虑到西方学者所编制的量表是否具有可迁移性,是否需要依据文化及社会情境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做出相应的修改。另外,就研究者自编的问卷而言,某些研究者并未说明问卷编制的理论依据,也没有阐述信度与效度的检验过程,而这很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年龄、性别等因素对网络信任建立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出现不一致性,很有可能就是由问卷自身的设计缺陷造成的。当然,也有可能是由选取的研究对象的差异性造成的。
现有的实证研究中应用最多的调查方法就是问卷调查法。不可否认,问卷调查法在调查研究中的确具有不少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信息比较标准,便于量化处理。但是,任何一种研究方法本身都是存在一定缺陷的,问卷调查法也不例外。调查问题的预设性限制了受访者选择的多样性,受访者易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或者是不愿意真实作答都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因此,有必要考虑在研究相关问题时,引入多种研究方法,从问题的多个角度印证研究结论,或许这样才能做到深层、系统地探讨网络人际信任问题。实际上,由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不严谨,已公布的研究成果出现结果相左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未使用统一的术语及理论研究框架,考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也就变得很困难。因此,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可能是未来研究中的突破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