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网络信任:在线社交心理与行为

网络信任:在线社交心理与行为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网络信任确切地说应该是网络人际信任。在后续的章节中,如未特殊说明标注,本研究中所提及的网络信任就是网络人际信任。由于没有在概念及构成要素上达成共识,致使很多宣称研究网络信任的学者实际上研究的是网络信任的不同方面。由于信任概念本身的复杂性,本研究无意于界定“网络信任”的明确定义。网络信任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某种情境中施信者对被信者某种行为及其相关结果的复杂态度。

网络信任:在线社交心理与行为

网络信任(Cybertrust,Trust Online)究竟是什么?定义此概念很重要,但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26]这是因为虽然网络信任可以存在于千千万万的网民间,但却不能用一种定义来解释各种信任。[27]就本研究而言,我们将网络信任定义为网民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际信任关系。由此,网络信任确切地说应该是网络人际信任。在后续的章节中,如未特殊说明标注,本研究中所提及的网络信任就是网络人际信任。网络环境中的信任与现实社会中所提到的信任有极大的相似之处。目前,学界对网络人际信任概念、构成要素的界定还未达成共识。由于没有在概念及构成要素上达成共识,致使很多宣称研究网络信任的学者实际上研究的是网络信任的不同方面。

国内学者鲁兴虎在综合多位学者对网络信任的界定的基础上认为,网络人际信任与现实世界中的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际信任类似,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中借助交往工具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际信任关系,主要表现为网民之间相互的心理认同。[28]此种观点实际上是将网络信任视为网民在网络社交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态度,即心理认同。何明升、白淑英等认为,网络人际信任是“在网络互动中,彼此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在意识到风险存在的情况下,仍旧相信对方能够完成自己所托付之事,并将自己献身出去的投注性行为”。[29]在这个界定中,网络信任被研究者视为一种有风险的非理性行为。从概念的适用范围上来看,研究者关注的仅仅是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就这种个人之间的信任而言,并没有涉及双方相互了解或者是一方对另一方有所了解的情形。

以上关于网络信任的两种不同界定,即心理态度与非理性行为,实际上源于信任研究的两种不同取向,即信任的“态度说”与“行为说”。本研究认为,信任不仅是一种人际关系,而且还理应包含态度与行为两部分。在心理态度的支配之下,信任行为往往要表现于外,诉诸一定的行为,并以一定的行为作为确证。信任不仅生成于人类社会活动的过程之中,而且必然表现在人类社会活动的过程之内。(www.daowen.com)

由于信任概念本身的复杂性,本研究无意于界定“网络信任”的明确定义。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环境中的信任问题,本研究试图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信任研究中的几个重要主题,尤其是那些能够揭示信任本质的主题。综合有关信任的多维观点,本研究在借鉴卡斯特弗兰克(Castelfranchi)及法尔科内(Falcone)所界定的“信任的社会认知模型”(Socio-Cognitive Model of Trust)[30](本研究的后续章节将会简要介绍该模型)的基础之上,认为网络信任可以描述为:在网络社交过程中,如果施信者信任被信者,则可能是因为被信者实施了某种行为或执行了某种任务,所产生的结果(部分)符合施信者的预期。网络信任概念的此种界定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1)网络信任的基本含义是施信者指向被信者的心理态度或意向,包含了认知与情感两个维度(本研究的后续章节对此进行了详细描述),即施信者对被信者具有某些良好品质且能实施某种行为来完成自己所需的预期,同时,这也是某种社会关系;(2)网络信任是心理态度或意向基础之上的决策;(3)施信者的信任行为取决于其对被信者及其行为的预期。网络信任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某种情境中施信者对被信者某种行为及其相关结果的复杂态度。这种态度建立在施信者对被信者及其行为的信任基础之上。因此,虽然关于网络信任的界定中包含了行为因素,但是行为是建立在态度基础之上的,前期的态度直接引发了后期的信任行为。因而,本研究在后续章节的分析中,并不涉及行为方面的分析。

本研究中所指的网络信任是一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特定人际关系类型衍生出来的与之相适应的信任形式。这是一种在网络社交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非对称”的、具有风险性的切实存在的信任。这种信任主要表现为网络社交主体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经过多次重复博弈后形成的一种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是一种借助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具有确定性的意识活动。在适用范围上,本概念并不适用于所有网络情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