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西戏曲:彩调剧的艺术风格与独特脸谱

广西戏曲:彩调剧的艺术风格与独特脸谱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当。彩调剧中最重要的道具就是扇子、手帕以及彩带。彩调剧具有自己独特的脸谱艺术,和大多数剧种一样,生、旦一般俊扮,根据不同的角色、年龄打底敷粉施胭脂。彩调剧中,只有丑行和少数的旦行才会进行复杂的脸谱绘画,叫作“开脸”。丑行“开脸”俗称“小花脸”“粉鼻子”“白鼻哥”,在鼻子上勾画出大自然的花卉和动物的形象,为彩调剧脸谱的特色。此脸谱为彩调老艺人谢济舟所创造。

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当。彩调剧中最重要的道具就是扇子、手帕以及彩带。这三件道具可以起到烘托氛围,暗示人物身份、性格的作用,更能起到推进剧情发展的作用。

丑角小生早期的表演服饰只有黑底白袖(约24厘米长的水袖)的水衣、红彩裤、罗帽、彩带、草鞋。旦角的服饰有各种色彩的斜襟彩衣、彩裤、绣花鞋、彩带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彩调服装增添了许多种类,如皇冠、蟒袍、官服、头盔等。

彩调剧具有自己独特的脸谱艺术,和大多数剧种一样,生、旦一般俊扮,根据不同的角色、年龄打底敷粉施胭脂。彩调剧中,只有丑行和少数的旦行才会进行复杂的脸谱绘画,叫作“开脸”。丑行“开脸”俗称“小花脸”“粉鼻子”“白鼻哥”,在鼻子上勾画出大自然的花卉和动物的形象,为彩调剧脸谱的特色。从谱式上可分为“动物脸”、“花卉脸”(植物脸)、“个性脸”三类。

彩调剧还有一种特殊的脸谱画法,即双簧旦脸谱,俗称“阴阳脸”“鸳鸯脸”。双簧旦脸谱由一个演员同时表演男、女两个角色。以演员鼻梁为中线,半脸为女,俊扮;半脸为男,勾脸。头饰和服装也各占一半。表演时由丑角演员一人兼演旦角和丑角两个角色。此脸谱为彩调老艺人谢济舟所创造。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本指戏曲动作行为,到谢济舟这里发展到脸谱虚拟性,可谓开了“一脸二谱”的先河。

彩调剧不但在桂柳方言地区极为流行,在白话(粤语)地区、混合语言地区(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深受百姓的欢迎,很多老人张口就能唱几句“哪嗬嗨咿嗬”,拿上二胡就能奏上几段。彩调与其他戏曲艺术一样,唱是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故《对子调》《跑菜园》《王三打鸟》等传统的彩调剧在广西城乡各地一直拥有极大的观众群,尤其是《刘三姐》中演员那优美的唱腔,使彩调剧风靡一时。

●1960年版《刘三姐》剧照(www.daowen.com)

彩调剧的早期戏曲音乐大多源自广西的“刷板凳龙”“马仔灯”“唱采茶”等民间歌舞和民间小曲、山歌、说唱音乐。当彩调这个剧种开始成熟、形式日渐丰富、剧情逐渐复杂、人物性格呈多样化时,原有的简单曲调已经不能满足戏曲发展的要求。于是,彩调剧在继续吸收当地民歌、小调中某些新颖、别致的音乐元素并将它们提炼发展成戏曲音乐的同时,一方面开始大量借鉴桂剧、粤剧、广西文场、湖南花鼓戏等艺术形式的音乐来丰富自己;另一方面以原有的唱腔、板式为基础,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境规定的要求创作出不同的新腔,增强彩调剧音乐的表现力。

●1978年版《刘三姐》剧照

●1980年版《刘三姐》剧照

彩调剧音乐在长期创编的过程中积累了数百种唱腔,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腔、板、调、左右场伴奏音乐几大类。

彩调剧的伴奏乐器最初只有调胡一种,节奏主要靠敲打挂起来的锅盖调节。随着剧种的不断发展,用于演奏彩调剧的乐器不断增加,先后加入了二胡、三弦竹笛民族乐器及从国外传来的唢呐扬琴等乐器。其中,随腔乐器中以调胡为主,二胡、三弦、扬琴、竹笛、唢呐为辅。伴奏的打击乐器主要是堂鼓、板鼓、梆子、檀板、大锣、小锣、云锣、超锣、大钹(又叫大镲)、小钹、碰铃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