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西戏曲-壮剧的经典剧目

广西戏曲-壮剧的经典剧目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壮剧团代表剧目《宝葫芦》《百鸟衣》《红铜鼓》《一幅壮锦》等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获奖。壮剧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广西古老剧种于2006年6月被国务院、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发展过程中,壮剧从“娱神”到“娱人”,从小说故事到提纲戏,从传统戏到现代戏,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歌颂美满姻缘的《农家宝铁》《那由姑娘》等,有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文龙与肖尼》《龙图公案》等,有歌颂农民起义和民族英雄的《刘二打番鬼》等,有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四娘下凡》《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有反映人伦道德的《观音堂会母》等。这些剧目大多为单本戏,也有部分是连台戏,如《包公奇案》(七本)、《杨家将》(四本)等。

清道光末年,田林旧州那度艺人杨莲(土戏台师杨六练的后裔)组成土戏“同乐班”,先后移植改编了《二度梅》《宗仁认母》《五子拜寿》《包公奇案》。他常被邀到外县演戏,因此县内外观众尊他为“土戏祖师”。

田林旧州央白土戏艺人廖法轮,能编剧、导戏,曾编导并主演过《双打南蛇精》,移植改编过《木兰从军》《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三下南唐》等剧目。他以壮族凡是有贵宾到家都要杀鸡待客的风俗创作了【杀鸡调】,该调从此成为土戏常用的曲牌。他一向主张供奉师傅,被誉为“土戏宗师”。

“土汉班”(又称“共和班”)班主是田林旧州央白的黄永贵。黄永贵曾拜“土戏宗师”廖法轮为师。他得到旧州粤东会馆的支持,以广东演员为主力,成立“共和班”,又名“土汉班”。该班是土戏和广东戏合演的班社,演唱时壮语和粤语并用。他的跟斗打得很出色,众人称他是壮家“土飞猴”。他主编、主演了武戏《猴王出山》《木兰从军》《薛仁贵三次投军》等。他组班教戏,共教出36个土戏班,其中广西33个班、贵州3个班。各地徒弟和众人尊称他为“全渡师”(简称“全师”)。

西林县那劳镇的“维新班”最初由季朝龙发起组织,后传给徒弟韦家润,民国后传给韦锦文。该班曾以班名“维”“新”两个字作为戏台对联,每次演出都以此两字为对联的头一个字撰写对联,这个习惯一直被沿用下来。

1905年仲春,清盐运使岑毓琦为家人做寿时,邀请了当地班社和云南、贵州等地班社,共13个戏班子,连演6个昼夜,上演的剧目有《七仙女下凡》《八仙贺寿》《双贵图》《梁山伯与祝英台》《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这是土戏历史上的大会演,是各路班社大检验的盛会,当地的那劳壮剧班借此得以发展并向外来班社学习,成为壮剧的“盟主”。

新中国成立后,壮剧团代表剧目《宝葫芦》《百鸟衣》《红铜鼓》《一幅壮锦》等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获奖。(www.daowen.com)

壮剧艺术植根于壮族文化沃土,本着继承、创新的精神,除了民间剧团排演的剧目,还有专业剧团排演的剧目,广西戏剧院壮剧团创作排演了多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传统和现代剧目,多次荣获全区、全国奖项,从而提高了壮剧艺术在国内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壮剧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广西古老剧种于2006年6月被国务院、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报春鸟》于1978年9月进行首演

●《红铜鼓传奇》于1982年12月10日进行首演

●壮剧《百鸟衣》于1983年2月18日进行首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