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损伤后根据程度、类型不同,可有不同的高频超声表现。周围神经损伤常见类型包括钝性损伤、贯通伤或撕裂伤以及牵拉伤等。依据神经干、神经束结构的连续性、神经外膜和神经束膜的回声异常,神经损伤可表现为神经干的完全撕裂、不完全撕裂、创伤性神经瘤、神经膜下血肿或者创伤性神经肿胀等。
1.神经撕裂 神经完全撕裂的超声诊断较易,表现为神经干的不连续、完全或者不完全离断(图5-3)。局部可有积血表现,也可表现为神经膜下血肿或者神经束膜下血肿(图5-3)。神经断端多有肿胀表现,完全性的神经撕裂多合并创伤性神经瘤存在,且两端瘤体间存在距离(图5-4)。
神经不完全撕裂声像图较为复杂,大多数表现损伤区神经回声紊乱,局部不见规则排列的低回声神经束结构。神经束膜和神经外膜显示不清(图5-5)。有时仅见神经外膜撕裂,表现为局部高回声的间断(图5-6),同时伴有向外隆起的轻度膨大。
图5-3 神经撕裂伤
图5-4 神经撕裂伤的断端(白色箭头示意近、远两个神经断端)
图5-5 神经不完全撕裂的超声图像
图5-6 神经不完全撕裂伤的超声图像(www.daowen.com)
值得注意的是,外伤性的神经损伤有时并不表现为神经外膜或者神经束膜的离断,但有神经束的损伤;或者神经束膜的连续间断、神经外膜的连续尚好。因此,超声在具有明确病史和体征的受检者诊断中,需要注意相关结构的描述。
图5-7 创伤性神经瘤的超声图像
2.创伤性神经瘤 创伤性神经瘤可发生在周围神经损伤或者术后吻合处(图5-7),为再生轴突与瘢痕或者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形成,可发生顽固性疼痛。纵轴切面声像图表现为与神经干相连的呈低回声或者混合不均质回声的梭形增粗团块,增粗团块的两端可见正常神经干的回声(图5-8),横断切面可见神经直径、横截面积突然增大的圆形或卵圆形占位,巢状结构消失。创伤性神经瘤的诊断需要结合外伤病史,术后吻合处形成的创伤性神经瘤声像图有时酷似神经纤维瘤。根据神经干离断程度不同,有时神经瘤边缘还可见到部分连续的神经束状结构。
图5-8 创伤性神经瘤的超声图像
图5-9 创伤性神经肿胀的超声图像
3.创伤性神经肿胀 神经损伤后,可能仅仅表现为损伤区或者其近、远端的神经肿胀等,声像图表现为神经回声明显减低,神经外膜连续,神经束膜显示不清(图5-9)。
对于臂丛神经,可能表现为神经干内增多的条状高回声。这些变化往往是可复性的,病理上多提示神经的变性。神经肿大、回声减低并不一定是神经本身的病变,还有可能是各种各样外部刺激导致神经的非特异性反应。创伤后纤维或瘢痕组织可卡压神经,卡压部位神经相对变细,近侧或两侧可以发现神经增粗。神经卡压的早期表现为神经内膜和神经束膜微血管壁增厚,随后,神经内膜因水肿及结缔组织(胶原)增生而变厚。此外,神经外膜和神经束膜可因纤维化及水肿而增厚。神经受压的生物学级联反应为神经内膜水肿、脱髓鞘、炎症、远端轴突变性、纤维化、新生轴突形成、髓鞘再生及神经束膜和内皮组织增厚,在这一过程中神经缺血和内膜水肿可能发挥作用。正常情况下,神经内膜血管壁不允许蛋白质溢出,从而在血液循环和神经纤维之间形成一个屏障。神经束膜鞘可以阻止神经外膜水肿的水分进入神经内膜区域。神经受压引起的缺血可以增加神经内膜血管的通透性,导致神经内膜水肿,由于神经内膜区域无淋巴管,神经束膜又形成一个渗透屏障,水肿无法消除,结果是神经内膜液压进行性增加,引起神经内膜的微循环进一步受阻,最终导致神经纤维受损。造成创伤性神经肿胀的常见原因包括石膏绷带、金属植入物、血肿等长时间直接压迫、关节脱位或手术引起的神经牵拉、解剖学的狭窄管道包裹、热损伤、感染及钝挫伤等。很多情况下受损部位出现均匀低回声、神经束增厚、回声性质突变是唯一明显的超声表现,在这些情况下,熟悉受检神经的正常回声特点尤其重要,但个体变异也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因此应当密切结合伤者损伤情况加以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