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咬文嚼字 目录学与工具书:韵书的历史与发展

咬文嚼字 目录学与工具书:韵书的历史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韻書是分析字的聲韻的書。六朝以前没有韻書,而無礙於寫作韻文,因爲“韻書”存在於口語之中。金代平水王文郁編有《平水新刊韻略》,將二〇六韻併爲一〇六韻,劉淵寫了《平水韻增》一書,現在遂將所併之韻稱爲“平水韻”,以爲併韻出於劉淵,實則始於王文郁,錢大昕曾予指出。宋元人寫詞寫曲,以當時的口語爲準,不依據《廣韻》以來的韻書。但韻書里有個“”字,意義恰恰是换。

韻書是分析字的聲韻的書。六朝以前没有韻書,而無礙於寫作韻文,因爲“韻書”存在於口語之中。研究《詩經》用韻的情況,就可以得到上古的韻部;漢魏樂府也用韻,其時也没有韻書。古代注音用“讀若”,如《説文》“珣,讀若宣”、“勼,讀若鳩”。有時説明發音方法,如“長言之”、“短言之”、“籠口言之”、“急氣言之”,其含義不很分明。《公羊傳·莊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爲客,伐者爲主。”何休注:“伐人者爲客,讀伐長言之,齊人語也。見伐者爲主,讀伐短言之,齊人語也。”“長言”或爲平聲,“短言”可能是入聲,但無實據。

古人注音也用“直音”的方法,即取一個同音字來注音。這種方法通俗便用,但如没有適當的同音字,就無法作注。漢魏之間,反切漸興,其法頗爲精密。《顔氏家訓·音辭》篇:“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案孫叔言即孫叔然,名炎,魏人。反切之學,蓋從印度“聲明”學推衍而來。六朝時音韻之書頗多,字書《玉篇》也用反切注音,另有沈重《毛詩音》、曹憲《博雅音》、釋道騫《楚辭音》等。隋陸法言編了一部《切韻》,分爲二〇六韻,奠定了中古音的字音系統。唐孫愐增加字,稱爲《唐韻》;宋陳彭年、丘雍等重修,稱爲《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後來有人以爲“彭年、雍所定多用舊文,繁略失當”,又由丁度等人監修,編了一部《集韻》。《廣韻》和《集韻》同爲研究中古音的要籍。《廣韻》也分二〇六韻,《集韻》有所改併,但不很相遠。《廣韻》分爲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五部分;因爲平聲字特多,所以分爲上下,並不是在聲調上有上平和下平的區别。二〇六韻中有一些鄰近的韻可以叶韻,叫做“同用”,這是爲寫作韻文的方便而規定的;不與鄰近的韻通用的叫“獨用”。如《廣韻》上平聲:

東第一獨用

冬第二鍾同用

鍾第三(www.daowen.com)

江第四獨用

一韻里面,反切相同的列爲一組,稱爲“小韻”,如《廣韻》東韻開頭有十七個字,都是德紅切,這一組就叫一個小韻。金代平水王文郁編有《平水新刊韻略》,將二〇六韻併爲一〇六韻,劉淵寫了《平水韻增》一書,現在遂將所併之韻稱爲“平水韻”,以爲併韻出於劉淵,實則始於王文郁,錢大昕曾予指出。這個“平水韻”,就是現在寫舊體詩的人用韻的依據;而前面講類書時所述的《佩文韻府》也是按平水韻分韻的。

宋元人寫詞寫曲,以當時的口語爲準,不依據《廣韻》以來的韻書。元人周德清寫了一部《中原音韻》,爲作曲之用,依據當時的北方話,分韻十九部,將平聲分爲陰、陽,過去韻書中之入聲分入陽平和上、去三聲,音韻學者稱爲“入派三聲”。當時没有詞韻,清戈載根據詞作中的用韻,編有《詞林正韻》一書,可爲填詞的準繩。這是研究詞、曲的人所應知道的。

《廣韻》、《集韻》等韻書,有許多現在已不用(或可稱爲“死亡”)的“怪字”,其實在考釋古代文獻時,這種怪字會用得上,由死亡而復活。例如《敦煌變文集》中的《韓擒虎話本》中有“爲戴平天冠不穩,與腦蓋骨去來”、“香湯沐浴,改衣裝”。《變文集》校作“换”和“改换”,就意義來説是很適合的。但韻書里有個“㨙”字,意義恰恰是换。《廣韻》去聲十二霽韻:“㨙,胡計切,㨙换。”《集韻》去聲十二霽韻:“㨙,,胡計切,杭越之間謂换曰㨙,或從系。”“㨙”、“”與“”形近,分明是“㨙”的形近之誤,音爲系而義爲换,都不是换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