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録學是書籍分類之學,目録本身可視爲工具書。
中國的目録學創始於西漢的成帝、哀帝之世。《漢書·藝文志》説:
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禄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録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羣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
《隋書·經籍志》説:
每書就,向輒撰爲一録,論其指歸,辨其訛謬,叙而奏之。(www.daowen.com)
《漢書·藝文志》所説的“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録而奏之”是“目録”的最初的意思,即記述書的篇目和介紹書的内容。劉向這些記述篇目和介紹内容的作品就成爲每一種書的“叙録”,而所有的叙録則總稱爲《别録》。現在《别録》已經散失,少數單篇的叙録還存在,如《晏子春秋叙録》、《戰國策叙録》、《列子叙録》等。
書籍是各式各樣的,許多書在一起,就得就其性質加以分類。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就是類,類之中還有小類,如諸子中有儒、道、名、墨、法、陰陽、縱横、農、雜、小説等類。把書籍分類編次,記述其書名和篇卷,這是範圍較大意義(對“篇目”而言)的目;論述每書的内容,這就是録,總起來就叫“目録”。我國過去的目録書,像史書裏的《藝文志》、《經籍志》或某些私家編纂的書目總列或列出一類書的名目篇卷而没有每書的叙録;有些目録書則加上每一種書的内容評介,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是這樣。
目録學又名校讎學,校讎本是整理書籍中間的一個過程,後來把它的意義範圍擴大了。《文選〈魏都賦〉注》引《風俗通義》:“案劉向《别録》:讎校: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爲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故曰讎也。”(今本《文選注》無末四字,《太平御覽》卷六百十八引有)宋朝鄭樵《通志》裏的《藝文略》、《校讎略》,清人章學誠的《校讎通義》都是目録學著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