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中有“剩”這一個詞,這是當時的口語,意思是“多”。南宋人吴曾《能改齋漫録》載阮閲《洞仙歌·贈官妓趙佛奴》詞:“待不眨眼兒覷着伊,將眨眼工夫,剩看幾遍。”這是説,眼睛不眨,把本來要眨的工夫加起來,就等於多看幾遍了;用意在於“剩”字上。清人張宗橚《詞林紀事》載阮詞作“看伊幾遍”,就失去了原詞的用意了。我們再來看周邦彦的《黄鸝繞碧樹》:“縱有魏珠照乘,未買得,流年住。争如盛飲流霞,醉偎瓊樹!”“盛飲流霞”四字,汲古閣本《片玉詞》作“剩引榴花”。鄭文焯在他的《大鶴山人校本清真集》中校道:“汲古作‘剩引榴花’四字,並以音近譌。”注云:“《清真集》作盛飲流霞。元本正同,從之。”鄭氏因爲“流霞”是美酒的代稱,“盛飲流霞”可以解作多飲美酒,與下句“醉”字相符,而“剩引榴花”句頗費解,所以不以汲古本爲是。其實,“剩”就是“多”,“引”就是杜詩“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的“引”,就是斟酒而飲(《清真集》丹鳳吟:“痛飲澆酒,奈愁濃如酒,無計銷鑠。”前四字元刻本《片玉集》作“痛引澆愁酒”,愁字必不可少,“飲”、“引”兩通),鄭氏即不知“剩”字之義;又看到“榴花”莫名其妙,就以爲是“以音近譌”,其實安知“榴花”不爲酒的代稱?《南史·夷貊傳》上,海南諸國,頓遜國:“又有酒樹,似安石榴,采其花汁停瓮中,數日成酒。”白居易《詠家醖十韻》詩:“常嫌竹葉猶凡濁,始覺榴花不正真。”榴花之爲酒,確鑿無疑。然則“剩引榴花”就是多飲美酒,鄭氏既未察知“榴花”之爲酒,更不知口語的“剩”有“多”義,就不免鹵莽了。
再如辛棄疾《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詞:“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僕姑。”有一個注本説“娖”通“捉”,“胡”是箭室。説“胡”是箭室固然有根據,説“娖”通“捉”就頗可商量了。案《稼軒長短句》“娖”下注道:“側角切”。這個切音怎麽能是“捉”呢?以我的管見,“娖”是“娖隊”、“修娖”的“娖”,是“整頓”、“整理”的意思,“銀胡”是軍隊的名稱。《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二,唐德宗貞元元年:“曰:‘西城擐甲矣。’又曰:‘東城娖隊矣。’”又卷二百五十五,唐僖宗中和三年:“其敗兵紛紜還走,所在慰諭不可遏。遇高仁厚於路,叱之即止。仁厚斬都虞候一人,更令修娖部伍。”這説明“娖”的確是“整頓”、“整理”的意思。《舊唐書·職官志三》:“大朝會在正殿之前,則以黄旗隊及胡隊坐於東西廊下。”《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六,後梁太祖開平元年:“銀胡都指揮使王思同帥部兵三千……奔河東。”銀胡都與銀刀都相同,都是以兵器作爲軍隊的名稱,可見辛詞“銀胡”也指軍隊。金僕姑即漢箭,銀胡即燕兵。再者,宋代有“整娖”一詞,其變體爲“整擉”、“整促”、“整齪”。朱昱《猗覺寮雜記》卷下:“今人辦人從行李之類,其言曰‘整擉’,蓋用‘娖’字。《後漢書·中山簡王焉傳》:‘官騎百人,稱娖前行。’注:‘娖,音楚角反,猶整齊也。行,户郎反。’”梅堯臣《寄題知儀州太保蒲中府書齋》詩:“老繫戰馬向庭下,厨架整娖齊簽牙。”石茂良《避戎夜話》卷下:“姚友仲疑之,與石茂良登敵樓而望,正見賊兵整促人馬。”黄庭堅《天民知命大主簿帖》:“書院常整齪文字[2],勿借出也。”(見《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出品圖説》第三册)據這些材料,“娖”作爲“整頓”、“整理”的意義,確實存在於前代已有而直到宋代的口語中。(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