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飛來峰》詩:“飛來山上千尋塔。”宋人李壁注道:“興化軍仙遊縣有大飛山,臨安錢塘縣靈隱寺有飛來山。介甫未嘗入閩;若又以靈隱飛來峰,則無塔,兼所見亦不遠:恐别一處也。”近來注此詩的,或即以爲是杭州靈隱寺的飛來峰,這是漫無根據的。
秦觀的《淮海集》有三處説到飛來山。一、卷十六《録寶林事實》説:寶林禪院始於宋元徽中,梁大同中賜號寶林寺,唐會昌中廢,乾符中復興,賜號應天寺,宋代因之。其地在越州,“其山一名寶林,一名飛來,一名龜山。上有鰻井,歲旱禱雨輒應”。熙寧十年八月毁於火,明年三月興工修復,知州程師孟(字公辟,《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有傳)主其事,“其制即山巔爲多寶塔”。王安石在皇祐二年因知鄞縣秩滿而歸,路經越州,有《登越州城樓》詩,見蔡上翔《王荆公年譜考略》。王安石過越州時在應天寺失火修復以前,就本文還不能斷定這個應天寺失火以前的飛來山上是否有塔。可以附帶一提的是,陸游《劍南詩稿》卷十七《雜興》詩三首之一:“鰻井初升一縷雲,鮑郎山下雨昏昏。”知道鰻井確實是紹興的井。《夢溪筆談》卷二十神奇門:“越州應天寺有鰻井,在一大磐石上,其高數丈,井才方數寸,乃一石竅也,其深不可知。”則更明確可知井在應天寺。二、《淮海後集》卷上《觀寶林塔張燈次胡璦韻》詩:“飛來峰上塔,燃蜜奉慈觀。”又一次説明飛來山就是寶林山,而山上有塔,但也不能斷定王安石過越州時山上是否已有此塔。三、《淮海後集》卷下《代程給事乞祝聖壽表》,首叙應天寺的由來、地望及被燬事,有云:“圜視井邑,如閲圖畫。越之形勝,十得六七。”次叙請修復賜名寶林禪院事,有云:“浮圖棟宇,次第告成。曾未逾年,已復舊觀。”那麽可以推測,“浮圖”(塔)就在“舊觀”之中,是焚毁以前就有的;但還不算確證。這裏可以指出,如若王詩説的就是這個飛來山上的塔,那麽,“越之形勝,十得六七”,所見是相當“遠”的了。
此外,宋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卷十,農家類:“《蟹譜》二卷,稱怪山傅肱子翼撰,嘉祐四年序。怪山者,越之飛來山也。”也説明越州有飛來山,又飛來山一名怪山。
最後,清修《浙江通志》卷十五“紹興府龜山”條這樣説:(www.daowen.com)
《嘉泰會稽志》:“在府東南二里,一名飛來,一名寶林,一名怪山。”《水經注》:“縣西門外有怪山,本琅琊郡之東武縣山也,飛來徙此。《吴越春秋》稱:怪山者,東武海中山也,一名自來山(筆者案:此句《吴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作“一夕自來”,應從之。《水經注》作五字,誤),百姓怪之,號曰怪山。”《紹興府志》:“上有應天塔,今呼爲塔山。方干《龜山》詩:‘……臺殿漸多山更重,却令飛去即應難。’”
詢之紹興人,塔山,在今紹興城裏南面。
綜觀上面的材料,可以得到結論:龜山,一名寶林山,是由梁大同中的寶林寺得名的;一名飛來山,是由神話傳説山從東武飛來得名的;山上有應天塔,是從唐乾符中到宋熙寧十年被焚的應天寺得名的;既然叫應天塔,則熙寧被焚以前已經存在,而王安石於皇祐二年路過紹興時得以登塔騁望,是無可置疑的事。至於塔山,則因山上有塔,而其名直傳至今,也就不言而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