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共建共享机制探索

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共建共享机制探索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探索“共建共享”形式在拓展型课程区域共建模式的经验上,我们制订校内共建、校际共享和跨区辐射三位一体的整体规划方案,循序渐进地推动校本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运行模式。在“共建共享”课程建设成果推广中,我们要求每所学校形成“一校一品”特色课程,通过区域“一校一品”课程评比,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质量的学校品牌课程。“共建”活动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是选择合适的科目。

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共建共享机制探索

(一)梳理“共建共享”内容

与传统的课程建设不同,我们的共建内容作为一个基本模块,不是围绕一节课或者一门学科,而是从单纯的自主拓展型校本课程,拓展到了专题教育以及研究型课程和基础型课程的共建。依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分成三个研究模块:

1.探索区域校本课程“共建、共享、共赢”策略和途径

在共建形式上,在自主拓展型课程区域共建模式的经验上,选择新的共建方式和途径,研究校内共建、校际共建,尝试跨区共建方式。

在共建内容上,从单纯的自主拓展型校本课程,拓展到专题教育以及研究型课程和基础型课程的共建。

2.探索以项目驱动为载体的教师培训策略

探索结合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区域教师培训优化策略,加强教师培训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使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得到专业培训;推进区域校本课程共建的保障机制,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机制,保障项目有效开展;完善区域校本课程共享资源入库审核制度;建立源课程保护制度。

3.建立区域课程共享网络平台及评价激励制度

搭建区域网络共享平台;探索建立课程网络审核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优秀校本课程激励制度。

(二)探索“共建共享”形式

在拓展型课程区域共建模式的经验上,我们制订校内共建、校际共享和跨区辐射三位一体的整体规划方案,循序渐进地推动校本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运行模式。

1.校内共建

校内共建是指学校组织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共建形式。在校内共建中,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学校是课程的保障者,课题组是技术的支撑者。

(1)顶层设计,重抓龙头课程共建。在“十二五”期间,大部分学校确立了学校特色,但缺少校本课程的跟进,导致学校特色发展遭遇瓶颈。区教研室以课题促变革,以“一校一品”特色课程建设作为起点,从而保证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在“共建共享”课程建设成果推广中,我们要求每所学校形成“一校一品”特色课程,通过区域“一校一品”课程评比,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质量的学校品牌课程。如张堰小学完成了“围棋启蒙”三个层级的课程建设,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还有朱泾第二小学(以下简称朱泾二小)的“朱泾花灯”系列特色课程、金卫小学的“民族技艺”群课程,都是通过校内组队共建打造的校本特色课程。

(2)团队攻坚,综合优势跨学科共建。在校本课程共建中,特色课程建设专业性强、难度系数大,且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跨学科组建团队既可以满足教师的专业技能需求,也可以满足课程开发所需的综合认知水平。如朱泾小学在学校整体规划下,根据课程内容需求,选择合适的人员组建团队,课程目标定位和内容得以迅速架构,成员各司其职,相互沟通,发挥组合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完成各项任务,保证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拥有了“雷锋心家园”一校一品课程体系。

(3)机制保障,助推校本课程持续发展。每个学校明确课程开发目标、内容、人员组成及相应的工作任务。团队成员明确项目计划的总体要求和各自承担的任务和时间节点,便于及时完成任务,保证项目进度有序推进。其次,做好包括专业技术、场地及经费等方面的准备和支持,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最后,制订和实施课程建设奖惩机制,以激发和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完成任务。

2.校际共建

校际共建是指以学区化、集团化、学科项目化组织区域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共建形式。课题组建立“教研培一体”的工作模式,发挥“项目枢纽”作用,在专家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搭建桥梁,依托课程项目建立一个交流、分享、成长的平台。

(1)孵化项目,滚动发展。“共建”活动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是选择合适的科目。首先抓本区的特点。金山区以“琴、棋、书、画”为办学特色,开设“围棋”“器乐”“笔情墨趣”等科目。其次是以普及面极广的科目作为“共建”科目。为了使更多的老师加入课程的开发行列,对初步完成课程建设的科目实现“成熟一个,经验分享一个,课程放手一个”。然后再开发,再建设……逐步增加科目活动小组,开发更多科目。

(2)集中骨干,分步共享。通过学习政策文件,成立核心部门、业务部门、技术团队。如体育学科由金山区青少年体育工作办公室牵头,开展多重模式共建,分步实现共享。学科引驻科研人员,确立教研主题,开展课例研讨,教师们在金山区校本课程平台上分享资源,从而引领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科教学均衡发展。

(3)研制模型,微课共享。通过学科主持人领衔,建立核心团队,携手骨干教师和学科中心组成员,大胆尝试单个实验样例,开展实验研究和微课制作。自然学科就是通过上述方式逐步推广,人人制作微课,参与实验微课资源库的建设,将微课上传至金山区校本课程平台资源库供大家分享。从项目策划,到模式创建,再到教师共建,共享资源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4)主题培训,模块共享。在调研的基础上,成立了区课程中心组,分模块、列菜单开展主题培训。探究学科在明确“规则意识为先,关键技能为重”的主题之后,由中心组成员主持,各校教师自主申报,自由组团,分工合作。如“自制沙槌”项目由松隐小学黄连辉、山阳小学陆继军、金山小学屠唯佳、亭林小学徐海荣等6所学校6位教师组团,分主题开发,最终将项目设计和活动设计发布在金山区校本课程平台上,供全区学校选用。

(5)课程推送,馆式共享。我们通过馆式课程体验与推送,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共享。区域共享的有钱圩小学的安全教育体验馆、朱泾小学的雷锋精神体验馆、兴塔小学的德育实验馆和廊下小学的儿童农业体验馆等。这些馆式课程以多元方式交叉,吸引学生体验,丰富了课程资源,提升了课程价值,盘活课程资源所发挥的巨大价值难以估量。上述课外活动基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摸索出一套适合乡村儿童体验馆课程的共享模式。(www.daowen.com)

3.区域共建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准确而明晰的目标和内容引领下,通过市、区等平台进行课程建设交流和互动,实现区域联动式校本课程建设,保障项目研究良好运转的实施策略如下:

(1)联席会议式。定期举行行政(教育局)、业务(教研室)、校长联席会议,协调进程,研讨重点工作。

(2)集团协作式。由教育局按项目将学校组合成若干个发展共同体,如以金山区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二小)集团、金山小学集团、海棠小学集团等基地建立机构,以龙头学校为主力,实施集团内精品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3)学区协作式。朱泾小学学区、朱泾家校联盟等在金山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实施师资共享、课程共选,实现一区多校的教师流动、学员流动,开展学区课程“共建共享”活动。

(4)教学研合作式。教研室、科研室、学校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在课题研究、课程研发、教学实践一体化的“项目驱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强大的新型教研优势。在自然、公共安全等学科领域实现了共建共享。

(5)学科基地式。各学科建立实践基地,如探究、体育等学科领域先研先试,然后进行辐射,各校实现了共建共享。

(三)构建“共建共享”策略

朱泾地区成立小学学区,学区发展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为突破、以制度为保障,实现了在区域视野下,以优势互补、资源共建、开放共享来共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目标。根据学区工作意见成立了学区拓展课程组,负责学区拓展型课程建设工作。

1.以“学区现状”为出发点,规划发展方向

首先结合区校本课程平台的资源统计、数据分析,了解学区各校现状,明确各校特色优势,认识不足。如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一小)的“小小动漫”,朱泾小学的“帕吉门”,朱泾二小的“朱泾花灯”,新农学校的“火箭模型”,这些成熟课程都有完善的科目方案、活动设计、经验案例。但各校存在差异,教师发展不均衡。因此,我们将学区拓展型课程建设的工作主要放在资源共享和科目共建两个方面,通过共享各校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促进各校均衡发展,实现学校、师生多方共赢。

2.以“人力资源”为借力点,共建拓展科目

借鉴区域共建课程的模式,朱泾学区集四校力量,采用了“学校申报—学区审核—团队组建—合作共建”的方式。在学区管理组的协助下,以“教师自愿和学校推荐”相结合的原则在学区各校招募科目组成员,将兴趣相投的教师组队共建。各科目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开展活动,组长制订计划、召集组员、合理分工,全体组员协作完成。最后一步是课程共享。第一轮的科目“创意衍纸”,第二轮的科目“朱泾花灯”已经完成设计,成果资料在金山区校本课程平台发布,实现资源共享。

3.以“现有课程”为生长点,学区共享资源

朱泾学区通过师资的培训,让教师带课程归校,丰富学校课程库,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空间。首先做好课程推荐。学区各校推荐2~3个优秀课程,每个课程选派一名教师负责开展课程培训,管理组做好课程审核甄选。其次做好课程培训。课程培训的一种形式是教师培训。学区管理组推荐课程进行宣传,以教师自愿为主、学校推荐为辅的形式报名,统筹安排培训。另一种形式是蹲点培训。如2016学年在蹲点的新农学校开展了3次课程培训。第一次带去了“翻花绳”“魔术气球”“朱泾花灯”“魅力衍纸”4个课程,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喜爱。第二次又增加了“数学山海经”“雪糕棒”“帕吉门”3个课程。这样的培训方式,共享效益最大化,也使得学区课程共享活动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4.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点,实现多方共赢

学区合作“共建共享”,加强了学区各校之间、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首先得益的是教师。教师通过一个课程的开发,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其次得益的是学校。学区有在建科目3个、培训科目8个,还有其他供自主选用的网络课程资源。实验一小的“魔幻气球”每学期选课总是被秒杀。“朱泾花灯”“翻花绳”等科目陆续在各校社团课中实施。课程“共建共享”给较薄弱学校带来了机遇。学区课程共享后,各校的学生除了参加本校课程活动外,还接触到其他学校的特色课程和同龄伙伴,保质保量的学区课程资源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

(四)提炼“共建共享”的金山经验

自2014学年开始实施研究“共建共享”开发自主拓展课程以来,运用这种模式,课题组培育了本区内校内组队、校际组团的共建典型,以点带面,开展了全区性的推广活动,各个科室、学校有一大批教师直接参加了创建活动。课题组从区域层面上丰富了之前的两种模式,校内共建模式发展出了学校管理层组织特色课程,共建团队来打造“一校一品”课程的模式,使得校内共建的团队更有针对性和规划性。课程组在指导限定拓展课程设计项目的同时对项目教研组的建设及实践环节一并给出咨询方案,引入区域共建后端各环节的合作,从而主导限定拓展课程项目的实施,使学校限定拓展课程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公共安全专题教育课程”的共建开发是很典型的案例。

这些活动启发了学校在校内组建共建科目团队,促进了兴趣相投的教师校际组团开发特色科目和课程,不断丰富学校自主拓展科目群。线上线下共享课程从2014年的52门发展到现在的200多门,提升了近3倍(图2)。经过几年实践,我区各校及区域的校本课程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优化和丰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共享辐射力度,“共建共享”模式得到了实践的印证,课题推广模式得到市教研室教研员江铭初老师的赞誉,并在市级层面予以推广。

图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