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茶源地理:揭秘贡茶古今

探寻茶源地理:揭秘贡茶古今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黄剑虹把茶打出泡沫再喝,并不是日本人发明的喝茶法,宋朝最有品位的皇帝赵佶才是个中高手,如果你有点冒险精神,准备好抹布、茶粉、热水、茶杯和茶筅,就可以学着像宋徽宗那样玩茶了。郑记常常研读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并依照文章中所描写的点茶步骤多番实践,试图还原宋朝的点茶法。就连茶盏,郑记也坚持用宋人使用的敞口茶盏,而非日本茶道喜用的马蹄碗。郑记拿出细细的茶粉,放入茶盏当中,便开始煮水。

探寻茶源地理:揭秘贡茶古今

文/黄剑虹

把茶打出泡沫再喝,并不是日本人发明的喝茶法,宋朝最有品位的皇帝赵佶才是个中高手,如果你有点冒险精神,准备好抹布、茶粉、热水、茶杯和茶筅,就可以学着像宋徽宗那样玩茶了。

明清以来,中国人喝茶的习惯大多是冲泡散茶,一直流传至今。大众心目中上好的茶叶皆是原片,看着那茶叶在热水之间慢慢舒展散开,欣赏茶汤清澈透亮的颜色。而用茶末制成的茶包,便只能是图便利的下等货色,而用细细的茶粉做茶,貌似是日本茶道的事情。日本茶道,其实是源于中国宋朝的点茶,当时的喝茶之道,正流行用茶粉或煮或泡,而茶人所注重的,是茶汤上轻盈丰富的泡沫。更有甚者,古人将茶汤上的泡沫玩到出神入化,可以在上面拉花作画,写字题诗,称之为“茶百戏”,比现在的咖啡拉花有过之而无不及!

香港的深井,便有一个杂货店老板钻研宋朝“茶百戏”。这间位于窄巷的“郑记士多”,门口摆放了一些中式零食,如话梅、番薯干之类,一如普通的杂货小铺,但走进店内,却见一张巨大的茶桌待客,铺子柜台,摆放研磨茶粉的工具、炒茶的锅和小炉、或大或小的各种茶具,更在当眼处展示着宋徽宗所撰写的《大观茶论》里关于“点茶”的节录,铺子角落堆放了大量的茶书,环顾所卖货品也多是茶具茶叶,似是一个茶室多于一个杂货铺。而士多店的老板郑汝雄“郑记”,正也是号称“深井茶人”的一个茶痴。

郑记常常研读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并依照文章中所描写的点茶步骤多番实践,试图还原宋朝的点茶法。就连茶盏,郑记也坚持用宋人使用的敞口茶盏,而非日本茶道喜用的马蹄碗。《大观茶论》里面有记载:“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日本人用的马蹄碗,便违反了这个技巧。

郑记拿出细细的茶粉,放入茶盏当中,便开始煮水。水刚烧热,郑记便招呼我们过去看:“这水微微烧开,水底冒的泡泡像是鱼目蟹眼,这就是书中记载最合适的温度了。”说着,他便提起铜壶,将水浇在茶盏之内,拿起茶筅,口中开始念念有词,背诵《大观茶论》:“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郑记一边念诵,一边按照古书描述的手法击打茶盏,继而注第二次水、第三次。古人所谓的“斗茶”,要斗的其中之一便是比较谁打出来的泡沫比较持久,如果打出来的泡沫已经散去一圈,对方的依然不变,那么便是输“一水”,如果散去两圈,对方的泡沫依然如初,那便是输“两水”,如此类推。而根据郑记的说法,他打出的泡沫,可维持半小时之久!不过,到那时候茶已凉透,便不再适合品尝,只是一碗玩物而已!

说到玩茶,就不得不提宋代的“茶百戏”。历史茶痴如郑记,自然也是要考究一番,尝试将失传的技艺重新再现。他虽然早就研究出点茶击沫的方法,但是对如何在茶沫上写字拉花百思不得其解。他试过用针筒将颜色较深的茶汤挤出在白色茶沫上,可惜失败,钢笔也失败,试来试去,最终经过一名朋友提醒,用毛笔蘸上茶汤,终于可以在沫上作画!虽然成功了一步,但是郑记还是深深遗憾:“根据古书的记载,‘茶百戏’是用茶羹击打茶汤成沫,而不是茶筅,然后再一气呵成地用同一支茶匙在上面作画。我练习了很久,也可以用茶匙打出泡沫,但是泡沫的泡泡太大,又容易散开,实在没有办法在上面作画,更何况要用同一盏茶呢!”

郑记觉得,自己根据《大观茶论》研究出来的点茶法,最多能还原古人的七成,这又促使他孜孜不倦地继续钻研下去,尤其是当人们说起点茶和茶粉便想起日本茶道,郑记更是愤愤不平。的确,中国点茶实在是日本茶道的祖师爷,直到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中国的点茶法才远涉重洋,东渡到了日本的崇福寺,尔后才发扬光大。在茶道的发源地中国,现今会做点茶的人已经不多,会“茶百戏”的人更是少之又少。(www.daowen.com)

1.取适量茶粉放入敞口的茶盏中

2.加入少量开水,用茶筅击拂

3.完成第一次击拂后呈糊状

4.再一次注入开水

5.加水后用力击拂

6.经过四次注水、击拂后,茶汤表面形成一层泡沫

8.点写完后,点茶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