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茶源地理·贡茶古今:他将茶品点成艺术

茶源地理·贡茶古今:他将茶品点成艺术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茶需要在惊蛰前采摘,当天采摘,当天蒸压,当天烘焙,当天制成,然后包装起来,用快马运到京城,这是每年的第一批贡茶,所以叫作“头纲”。他对茶具也有非同一般的要求。在他之前,大多数茶人的点茶方法都太粗犷,直接把滚水浇到茶粉上,使茶粉内外受热不均,容易结团。他喜爱品茶,他擅长点茶,他甚至把茶当成了艺术。

茶源地理·贡茶古今:他将茶品点成艺术

他喜爱奇石,所以大搞“花石纲”。他也爱茶,所以又搞了“茶纲”。纲的本义是指撒网捕鱼时手里提的那一根总绳,在这里指的是运输批次,一纲就是一个批次。他把建安年产的47000枚小茶砖分成十几个批次,让地方官依次进贡。

白茶需要在惊蛰前采摘,当天采摘,当天蒸压,当天烘焙,当天制成,然后包装起来,用快马运到京城,这是每年的第一批贡茶,所以叫作“头纲”。头纲之后,清明前采摘的“玉芽”“龙芽”,谷雨前采摘的“云叶”“银叶”,也会迅速制成茶砖,再陆续运到他的手中。

他似乎对茶芽怀有异乎寻常的偏好,他只喝早春和仲春采摘的茶,他索要的贡茶必须足够鲜嫩。在他的统治期间,每年最后一批茶都要在夏天之前完成,因为他老人家是不喝夏茶和秋茶的。

他对茶具也有非同一般的要求。他碾磨茶砖时要用银制的茶碾,他过滤茶梗时要用绢制的茶罗,他烧水时要用金茶瓶和银茶瓶,他只认可建窑烧造的茶碗,碗壁一定要厚,碗底一定要深,釉色一定是青黑的,釉面一定要遍布兔毛状的细纹。

他给茶瓶、茶碗和茶勺这三种茶具制定了既科学又容易掌握的比例关系:茶瓶的容量最好是茶碗的七倍左右,每烧一瓶水刚好够点七巡茶;茶勺的容量最好跟茶碗相等,每倒一勺水,刚好可以注满整个茶碗,这样便于掌控水温。

他喜欢用泉水来泡茶,他从来不盲从古人,更不盲从与他同时代的茶人。别人鼓吹“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他却坚信江河之水杂质太多,腥味太重,完全不适合泡茶。

他发明了最为科学的点茶方法。在他之前,大多数茶人的点茶方法都太粗犷,直接把滚水浇到茶粉上,使茶粉内外受热不均,容易结团。他点茶却按两步走:先用温度不是太高的少量热水将茶粉搅成糊糊,待搅拌均匀以后,再用滚水把茶碗注满,同时用竹子做成的小刷子迅速搅动,让茶糊和水完全交融。他的点茶方法很快就成了规范,即便到了元朝,人们还是像他一样点茶。

他喜爱品茶,他擅长点茶,他甚至把茶当成了艺术。在他那双充满艺术气质的眼睛里,成品茶不但是用来喝的,还是用来欣赏、把玩和收藏的。他收藏的茶砖姿态各异,有的像金条,有的像铜钱,有的像云朵,有的像如意,有的像飞禽,有的像走兽。跟他同时代的士大夫喜欢玩墨,他却玩茶砖,像咱们现代人盘手串一样反复盘弄,玩过以后,再用燃烧殆尽、全无烟气、热量均匀的炭灰焙一下,以免受潮。

他把点茶的过程当成了一种艺术享受。有一天他在延福宫大宴群臣,酒到酣处,雅兴大发,让太监取来茶具,当众进行茶艺表演,只见他用小茶筅在碗里啪叽啪叽一顿搅,水面上立时现出一幅工笔画:夜风吹拂,疏星朗月,要多逼真有多逼真。

他那个朝代有一和尚,也擅长分茶,据说能在茶汤上写诗,眨眼之间连点四碗,每碗茶的表面都能浮现出一句诗:

第一碗:生成盏里水丹青,

第二碗:巧画工夫学不成。

第三碗:却笑当时陆鸿渐,

第四碗:煎茶赢得好名声。(www.daowen.com)

四碗上下排开,刚好一首绝句。

这首绝句的意思是说:唐朝流行煮茶,不流行点茶,更不流行分茶,即便当时的茶圣陆羽,也没有在茶碗里鼓捣出一首诗的本事,真后悔没生在唐朝,要不然“茶圣”这顶帽子绝对轮不到陆羽去戴。

如果必须会分茶才能当茶圣的话,我觉得赵佶才是真正的茶圣。

参考文献

1.[宋]赵佶《大观茶论》

2.[宋]蔡襄《茶录》

3.[宋]朱权《茶谱》

4.[元]韩奕《易牙遗意·诸茶类》

5.[宋]江休复《江邻畿杂志》

6.[宋]刘斧《青琐高议》

7.[宋]朱彧《萍洲可谈》

8.《宋元小说家话本集》,程毅中辑注,齐鲁书社2000年版

9.《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华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刘朴兵的学位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