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对《十日戏剧》的批评与感想

我对《十日戏剧》的批评与感想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愚公征求对于《十日》的批评,我便不客气地(谈)一些关于《十日》的感想。我每期均看《十日》,对于《十日》几年来的印象已略具梗概了。他说《十日》中稿子是“似是而非”,我倒要请教一下,什么样子的才是“真正不错”?这位作者的主旨我已说过,是对于剧本之善本和工谱加以拥护,他说潘侠风先生的《旧剧集成》算得功臣,这实在诚然;但《十日》并不是完全没有,然而保存国剧也不只是保存剧本而已啊!

我对《十日戏剧》的批评与感想

古愚公征求对于《十日》的批评,我便不客气地(谈)一些关于《十日》的感想。我每期均看《十日》,对于《十日》几年来的印象已略具梗概了。

没有谈我的个人意见前,希望引旁人的一段话,这段话是载在天津《庸报》上某一篇作品里的,作品内容是讨论对剧本的谱工问题,末了说了几句总评各种戏剧刊物的话,他捧别人骂别人我不管,且看他对《十日》的批评:

“……上海张古愚以保存国剧为号召,其实除刊登一些似是而非的戏评和无聊铜版外,并无其他……”(作者无署名)

照这一段话,《十日》简直毫无价值了,但或是此位作者不大了解《十日》情形,也许为了捧别人的原因,只好将《十日》骂一通再说。

第一句话,他说古愚以保存国剧为号召,这就先不对,古愚虽创“保存国剧”之名,但古愚并未曾摇旗呐喊作各种宣传文字来推广《十日》销路,即或古愚以此号召是事出有因,但《十日》的销路在现在环境之下并不十分广。而看这种冷门子杂志的人物,也绝不是因“保存国剧”的旗帜来看来读的。即或读者受到这种口调的影响而读《十日》,但也要有《十日》内容究竟符合与否,才能断定,所以我再辩正他所说的第二句话。

他说《十日》中稿子是“似是而非”,我倒要请教一下,什么样子的才是“真正不错”?铜版无聊,尤其离题,现在哪种戏剧刊物上的铜图“有聊”?戏评之产生,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凭人发挥;二是介绍读者伶人之优劣,便于听者不致盲从,但如非真内行说出来的话可以不折不扣,便容易贻笑大方。试看京津沪上执笔评戏者,岂尽真内行?而各杂志上所登之文字岂真内行地道文字?《十日》不以“伶人新闻动态”作报告,不用“伶人台下私生活素描”作主体(新闻间或有之,但不含广告性质,私生活亦未免,但非奸私肉麻伤于大雅之类乎谣言作品),全靠评戏文字为主,仍能支持维系,就算“保存国剧”的口气太大,但也不悖于“保存”之旨,何况不止于如此而已呢。

这位作者的主旨我已说过,是对于剧本之善本和工谱加以拥护,他说潘侠风先生的《旧剧集成》算得功臣,这实在诚然;但《十日》并不是完全没有,然而保存国剧也不只是保存剧本而已啊!

现在我来说一说本刊的优劣,本刊的长处的确不及短处项数多,但二者量之多寡而言,则功过足可相抵,先说长处:

一、本刊为纯国剧评剧刊物。

二、本刊出版日期持久不衰。

三、内容实在纯正,大胆敢言,虽未免于失当,但终胜阿谀伶人为业者一筹。

四、本刊向不作为伶人宣传文字,但有时评剧稿中加以推誉之者例外(如三卷五期之评李玉茹文字)。

再说短处:(www.daowen.com)

一、以时局关系,印工纸张日差,篇幅减少。

二、执笔者太少,主编文字不得不增多,易使人误会古愚以一己之见为主而唱保存国剧之名,因之内容简单而空洞。

三、外来稿件“名人”作品太少,北京《立言画刊》与天津《游艺画刊》,执笔者多有名之作家,易使读者服从,虽声闻过情有所不免,但销路可广,舆论易好,可是“名家”终难无一己之私,而“非名家”又易贻读者“不懂戏”之讥(名家自然是公认的懂剧者)。

四、出版日期无定,定价嫌昂,普通读者多认为“不值得”。

五、因文稿铜图缺乏,难免滥竽充数(本刊过去有极不值一登之照片,而文字难免有“一隅之见”之作),因而颇累负悠久之盛名。

六、古愚懂戏程度不谓不深,但因年龄关系,自命前辈者多不以为然(此条无所谓长处短处,但人人有此一点主观谬见,不免影响销路,影响销路便算短处亦无不可)。

七、刊中内容太不合宜,不妨因权革易。

大致如此,但“短处”前五条都因时局(最大原因是欧战)关系而改易昔日面目。只要编者有劲,早晚必能恢复,不信可翻检一下《戏剧旬刊》与《十日》之第一卷。第六条也须持久然后其风自息,要知岁寒而松柏后凋也。第七条最易改革,但也要看“人力”“财力”。

《十日》在北方销路不错,但因有几种综合刊物盛行,难免吃亏,何况《十日》态度不似那些刊物“得人缘戏缘”呢?

1941年3月31日在天津

第3卷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