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经土老师(巫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
土家族的婚姻仪礼大致包括打样、求婚、讨红庚、定亲(俗称“插茅香”)、看期、亲迎等程序,与汉族古代“六礼”类似。较有特点的婚姻仪式是陪十姊妹、陪十兄弟与哭嫁。这些礼仪步骤中,有些在食俗宴飨上有很大的讲究,它们往往与一场婚礼的质量优劣相关,是在长期的民族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规则。
例如定亲举办的酒席结束后,男方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糖、酒、粑粑等给前来参加宴席的父老乡亲,粑粑一般是四个或者六个,不能是单的,也不能是八个,因为人们觉得“八”有“倒八辈子霉”的意思,不吉利。需要注意的是,男方既要给女方的乡邻(多为父亲一方的人)准备粑粑,也要为女方母亲娘家一方准备粑粑,所以双方一定要事先商量好具体的人数,确定礼物的数量,可多不可少,因为在送出女方父亲一方的礼物之后,要确保女方母亲娘家一方的礼物依旧是足够的。
再如,当男方的迎亲队伍进入新娘的村寨时,在正式进入新娘家之前会有一个“拦门酒”。届时,人们在新娘家堂屋门口放一张八仙桌,摆上苞谷烧酒,并请来寨中德高望重的族老和歌师来组织仪式。
土家族人视寿诞为人生重大礼仪之一。对祝寿,土家族有些不成文的俗规:未满“童限”的小孩,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则叫“过生日”;五十岁,方称“祝寿”。但是,若父母在世,即使年过半百,也不能举办“祝寿”,有“尊亲在不敢言老”之说。较隆重的祝寿,是满六十花甲;特大隆重的寿诞,是年满百岁,过寿之人称为“人间寿星”。
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喜筵寿诞,款待贵宾最常见的就是“十碗八扣”。[21]其中第一碗是“头子碗”,肉糕垫粉条和黄花,最后一碗是虾米肉丝汤,除这两碗不用盖碗(比大碗小)外,其余八碗均先用盖碗,在碗内涂上油,将食物、作料放进去,上格蒸熟,然后以大碗扣上反转过来,拆去盖碗,其菜形制一样,表面光滑。上菜时按顺序一碗一碗地上。每上第一碗时,端大盘子的人高喊一声“大炮手”,长长地拖腔直到席前,随之鸣炮,歌师吹起欢快的“菜调子”,主人便前来敬酒。客人边吃边等着上菜。接着出第二碗,端大盘子的人高喊“顺一”,“菜调子”又吹起……直到上第十碗,端大盘子的人一声“齐一”后,歌师便开始吹“下席调”,稍后客人的饭也就吃完了。客人坐席的席位按上下左右,各分大小。十碗菜的菜谱,比较规范的说法是“一碗头子、二碗笋子、三碗鸡子、四碗鲜鱼、五碗蒸咂、六碗羊、七碗元子、八碗肚子、九碗正肉、十碗汤”;十碗菜在桌上陈放也有规矩,或摆“四角扳爪”,或摆“三元及第”。除十碗菜以外,上下还要配腌菜碟两个,为客人解酒解腻。[22]
常德石门县地处湘鄂边界,东望洞庭湖,南接桃花源,西邻张家界,是土家族聚居区。石门北部特别是壶瓶山区盛行新婚头晚“告祖礼”。“告祖”就是告诉祖宗先人某个男青年已经成年了,通过跪告让祖宗承认这个刚成年的男子可以负起传宗接代的家庭责任。(www.daowen.com)
新婚前一晚,男家举行“告祖礼”。行礼时,亲友前来祝贺。礼堂内设“祖先位”“香案所”“拜位所”。主礼者立于“祖先位”两端;礼生二至四人,立于“香案所”两端;歌童二至四人不等,立于“拜位所”两端。仪式开始,主礼者与新郎净面洁身,赞《盥洗词》,继行“上香礼”“参神礼”。“初献礼”时歌《关雎》全章,“亚献礼”时歌《桃夭》全章,“三献礼”时歌《鹊巢》全章。
“告祖礼”后“宵夜”时,由表、堂兄弟陪新郎,行酒令,歌“关关雎鸠在两旁,在河之洲陪新郎,窈窕淑女容颜好,君子好逑状元郎”。第二天“拜堂”“入洞房”,均唱由《关雎》改编的词。
另外,新娘到新郎屋山头时,主家行“回煞”即“拦车马”礼。礼文含《关雎》《桃夭》《螽斯》《麟之趾》诸篇内容。
现在,即使在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汉族地区,似乎也很少如此讲究这样的婚嫁礼俗了,但地处湘西北的石门特别是石门山区,“告祖礼”仍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23]
在一阵喜气洋洋的鞭炮唢呐声中,两个青年男女拜天地结为夫妻。众亲朋好友开始吃“会酒”。酒筵一席一席在晒场上摆,人们喝酒夹菜。新郎新娘一桌一桌“安席”,说句“菜不好,饭吃饱”的谦辞后敬烟,发喜糖,或端酒杯说“来,喝酒”,以此夫妻“亮相”,婚姻得到亲朋好友的承认。诗人田泰斗的《五峰竹枝词》云:“敬酒人来立下方,衣冠郑重貌端庄;昨宵演过好辞令,一到筵前却又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