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回县山界回族乡,家家户户、世世代代种植甘蔗,每到甘蔗出产季节,老老少少都手持甘蔗棒,嘴巴嚼不停。地里大片大片的甘蔗怎么也吃不完,当地人民便把剩余的甘蔗进行土法加工,压榨成甘蔗糖,酿制成甘蔗酒。
山界土法熬制红糖过程古老而简单。先把一捆捆甘蔗用压榨机压榨成甘蔗汁,然后把甘蔗汁倒入五只连环大铁锅中依次煎熬。土法熬制红糖,只需一丁点石灰,不需任何其他添加剂。一锅重350斤的甘蔗汁大约可熬制55斤红糖。在热气腾腾的伙房里,五只连环大铁锅并列排在灶台上,锅下烈火熊熊,第一只锅的火力最猛,温度最高,一大锅甘蔗汁加进一小勺石灰,均匀搅拌,高温烧开后,里面的杂质污秽自然上浮,此时应反复用铁瓢把杂质污秽清理出锅。待甘蔗汁纯净后,再倒入滤筛过滤,使其流进第二只大铁锅。通过反复煎熬、搅拌、过滤,甘蔗汁纯度越来越高。甘蔗汁进入第五只大铁锅时,人们格外小心,此时需把控好火候,火力过猛可能让红糖产生焦苦味。蘸一点糖汁浸入冷水中,看能否凝固,如果凝固则可起锅、装盆。熬制甘蔗糖时,要保持火力均匀,不停搅拌甘蔗汁,一边搅拌一边观察成色,丝毫不能松懈。经过连环锅5个多小时的高温煎熬、过滤,甘蔗汁终于变成糖浆。熬制的时间越长,甘蔗糖的浓度越高,颜色也越深,等到糖浆变成暗红色,便可起锅(图6-1)。所以,甘蔗糖又称红糖。
图6-1 熬制好的红糖
糖浆起锅前,把洗净的竹席铺在案板上,四周用木条框定,防止糖浆外流。这里的人好像从不怕烫,一人用木桶从第五只铁锅中舀出糖浆,高举倒入竹席中,另一人赶紧挥动糖耙,不停地刮、蹭,天气寒冷时,刮糖的手法要快要匀,否则,红糖成品将厚薄不一。随着糖耙前后左右上下回旋,金黄色的糖丝相互交织,让人垂涎三尺。约莫一刻钟后,糖浆逐渐在竹席中凝结成一个大糖块。趁着大糖块还未完全硬化,人们赶紧拿起木尺、铁签在大糖块上画起线来,一个大糖块很快变成上百块红糖,大小、厚薄基本一致。
《本草纲目》曾记载,红糖的基本物理性状为“凝结如石,破之如沙”。山界红糖质地酥软,只需用手轻轻一掰,便可掰成几块,仔细一看,横切面有无数个小“沙孔”组成一条“沙线”。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红糖不仅是山界回族人民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而且是吃“油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神圣食物。山界回族人民每逢重大节日或祖辈祭日,都要吃“油香”(图6-2、图6-3)。吃“油香”就是把红糖碾成粉末,然后用“油香”蘸红糖粉末后再吃。随着岁月变迁,吃“油香”逐渐演变成山界回族人民迎接外来宾客的一种礼仪,红糖也成为山界对外的一张响亮名片。[13]
图6-2 吃“油香”1(www.daowen.com)
图6-3 吃“油香”2
隆回县山界回族乡老屋村村民熬制的甘蔗糖,吸引了众多外地顾客前来购买。以前村民用土法熬制甘蔗糖,产品仅在县内销售,现在村民联合建设了甘蔗糖专业加工厂,实现半手工半机械生产,产量大增,产品开始销往国外。
回族人民好洁净,讲卫生,凡是吃的东西以“佳美”二字为标准,其保健养生的饮食一般都是遵照伊斯兰教义制作的。他们禁烟禁酒,忌食猪肉和狗肉、自死动物、血液,认为这些都不洁净,带有病菌。他们认为“牛羊吃百草,百草是百药”,故以食牛羊肉为主,并食用鸡、鸭、鱼、虾等食物。[14]
回族民间有“多吃蔬菜少吃肉,粗米淡饭能长寿”的说法,回族人除吃牛羊肉食外,也经常吃瓜果蔬菜,如椰枣、葡萄、苹果、洋葱、番茄、菠菜等食物,营养都很丰富。
回族人民还喜欢用泉水等流动洁净的水泡茶,除茶叶外,还经常加入玫瑰花、山楂、红糖、枸杞、核桃仁、葡萄干、芝麻、红枣、白糖等配料,做成白糖清茶、八宝盖碗茶等。其中八宝盖碗茶是回族最负盛名的保健饮料,久服有补气、补血、补肾的功效。回族茶饮已远超解渴这一生理需要范围,还具有爽神、消积、滋补等作用,在回族餐桌上,人们每日三餐均能看到茶饮。长期饮茶能够帮助人体消化、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有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
回族的饮食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则,讲究“不饥不食、食不求饱、饮食有节”的原则。《管子·形势解》曾记载:“起居时,饮食节,寒署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署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由此可知回族这一严格的饮食原则也是养生保健的一种方式,是先民们的智慧。再者,回族人在饮食时讲究“心静”,食不言,要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再来进食。除此之外,回族人不分男女,除孕妇、小孩、病人外,在每年的斋月要进行“封斋”,为期一个月。其有益于帮助人们排出体内的积食和毒素,保证人的身体健康;还可帮助人们控制饮食、节制食欲、律己怜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